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网络经营秩序。单县市场监管局发布“双十一”网购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在各种优惠和促销活动面前,坚持理性消费、规避消费风险。
一、选择正规的网络交易平台
尽量选择经营规模较大、信誉度等级较高、口碑较好、交易量大、消费者评价较高的电商。不要轻信网络引擎的搜索结果,更不能轻信和点击来源不明的网址链接。从以往投诉来看,通过网络引擎的搜索找到商家并购物,发生货不对版、付款后被拉黑的情况较多,而通过正规的交易平台购物,即使发生纠纷也能迅速解决。
二、避免落入打折“陷阱”
网购集中促销期间,电商平台会采取购物津贴、优惠券、打折、店铺红包、满减红包、奖励红包等方式来吸引消费者,促销期间商家促销手段越来越花哨。作为消费者,不要被眼前的红包、优惠券所迷惑,认准了价格和质量才是买到好货的关键要素,避免落入打折的陷阱之中。
三、理性面对预售消费
消费者在选择预售商品的同时,也要看清楚平台预售活动的规则,分清楚支付的究竟是“订金”还是“定金”,要注意阅读消费协议的内容,知晓未能如期支付尾款将要承担的责任,避免因盲目缴纳定金而使自己在经济上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四、谨慎选择消费贷款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透支消费,随着人们的需求增大,可以用于提前消费的工具也越来越多,例如信用卡、花呗、白条就是很多人都在使用的透支工具。各大电商平台在“双十一”期间,也会推出消费信贷“临时提额”服务满足各种消费需求;还有些平台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消费信贷作为默认支付方式,容易诱导消费者过度消费,产生逾期还款、额外承担分期手续费等风险。为降低消费风险,消费者要制定清晰的个人财务规划,避免因逾期还款或分期消费而产生高额利息。
五、小心网红直播套路
近年来直播带货越来越红火,不少流量网红的带货能力极强。很多时候的直播带货都是利用消费者的趋同与从众心理,在直播间里主播不断制造爆卖氛围,弹幕也不停在显示“谁谁谁买了”、“谁谁谁关注了直播”,“谁谁谁正在去买”也是为了让观众产生一种“从众效应”,刺激跟风消费。希望消费者不要盲目相信直播带货,应该从自身需求、产品质量等方面,多角度考量是否需要。
六、注意网络交易安全
不要在没有任何资质认证的网站下单,更不要轻易相信对方以任何理由要求直接转账至私人帐户,以及通过发给付款链接页面以及扫二维码等方式进行付款。
七、保留凭证依法维权
在网上购物过程中一旦出现纠纷,保存了商家的活动信息、聊天记录、订单详情等相关的凭证,都是消费者维权时最直接最有效的证据。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要注意保留网购交易信息。消费纠纷时,要第一时间与卖家或购物平台联系协调,如不能协商解决的,消费者可拨打经营者所在地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电话或登录全国12315平台进行投诉或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