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心血管类疾病也是呈现出一种增加的趋势。中国每年约有50万心源性猝死患者,面对患者心脏骤停,想要进行有效施救需在心脏骤停的“黄金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前段时间,一种“救命神器”也是陆续投放到了济宁城区人流密集区,为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争取到了宝贵时机。
“我们发现旅客突然发病需要抢救的时候,首先需要判断他是否还有意识,像心脏骤停这种情况,我们就得及时把AED取出来。通常我们按两下‘智能救援岛’上的红色紧急按钮,就能打开柜门,还有两种方式也能打开柜门,一种是刷身份证,另外一种是手机扫码,这些我们都该了解和学会。”这两天,在济宁汽车北站,工作人员正利用休息时间,逐一学习AED的操作使用方法,作为城市一线服务人员,她们深知对于心脏骤停患者,及时抢救的重要性。
“放到这里确实是很便利,我们车站人流量比较多,尤其是城际公交,老年人比较多,旅客突发心脏疾病昏倒有时也出现过。”济宁汽车北站明星服务班班长郑爱敏表示,以前遇到旅客突然发病这种情况,自己和其他工作人员虽然也会第一时间冲过去进行抢救,但是毕竟不是专业的医护人员,很多抢救手段可能不那么规范。“有了AED这个设备之后,我们就安心多了,能保证对旅客的抢救是专业的、有效的。”
所谓AED,就是自动体外除颤仪的英文简称,是一种便携式的、可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它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给予电击除颤,当发现心脏骤停患者时,在1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3-5分钟内进行AED除颤,可使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达到50%-70%,被誉为心脏患者的“救命神器”。
而作为一款投放到公共场所非专业人士使用的医疗设备,AED的使用流程也是极为简单。“AED取出来以后,我们可以看到仪器上有一个绿色的按钮,使用的时候我们只需按一下绿色按钮,仪器就开机了。”济宁市急救中心综合科工作人员孔祥胜向记者介绍,AED打开之后,市民只需按照仪器显示器上的视频界面操作提示和语音提示进行操作,然后将电极片正确贴在病人胸部,AED会自动的进行心率分析,按照分析,自动完成体外除颤。
据了解,作为2020年济宁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首批32台AED已被配置于新世纪广场、曲阜高铁站、济宁人民公园、济宁新贵和商城等32处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并依托试点单位对管理人员及志愿者开展救助培训,确保在急救事件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正确使用,提升市民自救互救等现场急救能力。
“我们这些AED都存放在‘智能救援岛’里面,‘智能救援岛’的显示屏实时播放着设备使用流程及急救视频讲解。设备右侧,如何评估患者及使用AED步骤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呈现,让人一目了然。”孔祥胜告诉记者,“智能救援岛”设备具备4G功能,可通过专门化网络平台实时进行监控。“当有人打开‘智能救援岛’使用AED的时候,我们在后台会有一个提示,会告诉后台的管理人员哪里的AED被使用,我们就会及时的通知专业人员到达AED使用的地点,进行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