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顶着“鲁菜名城”和“陶琉之乡”两个头衔,美食与美器在博山的“邂逅”,看似是“水到渠成”的天作之合,实则更多体现了“顺水推舟”的有意为之。
无论是代表地域特色的美食,还是见证工业文明的器皿,其背后都有着同一个灵魂——文化。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十九载打造美食文化与陶琉文化融合发展的坚持,换来了一朝的振翅高飞。在眼下颜神古镇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期,曾经的博山美食美器节不仅实现了登高聚变,也为颜神古镇的文旅产业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
拉升平台高度 重塑精神风貌
11月5日,首届中国美食美器节暨第十九届博山美食节开幕式现场,一个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
“11月4日晚在红叶柿岩酒店多功能宴会厅举办的中国名宴‘博山四四席’展示与品鉴交流会上,看到如此规格的盛宴,还是被深深震撼到了。”
作为山东老颜神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合伙人之一的郑良孝,有着二十多年的餐饮行业经验,自博山首届美食美器节开展至今,郑良孝亲眼见证了博山美食与美器的融合发展。
“用昂贵的瓷器盛装精美的菜品并非稀罕事,而能够将美食与美器的文化交融展现出如此高度,还是第一次见到。”
郑良孝坦言,美食美器节作为博山的特色文化节日,在当地已经举办过18届,但是与今年举办的首届中国美食美器节相比,无论是规格还是文化内涵,都不可同日而语。
在郑良孝看来,首届中国美食美器节的举办,赋予了美食与美器更深的行业和文化内涵,同时将鲁宴名厨的身份提升到了更高的高度,极大地促进了鲁菜文化的传播,也为鲁菜的创新发展拓宽了道路。
与鲁宴名厨有着同样际遇的,还有出自博山的陶琉大师,以及众多承载博山陶琉文化传承的年轻陶琉匠人。
“作为一名年轻的博山陶瓷行业的传承人,我深切感受到了首届中国美食美器节的不同,以及其举办背后的重要意义。”
大韵坊33岁的工艺美术师周虹坦言,虽从业时间尚短,但世居于此,自小受到家庭熏陶的她,对于博山美食美器节再熟悉不过。
“博山美食美器节已成功举办过18年,美食文化与陶琉文化虽已实现深度融合,但对于博山陶琉行业的融合发展,却始终未实现更大意义的突破。”
周虹坦言,在博山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特殊时期,首届中国美食美器节在博山举办,使得博山陶琉行业获得了更广阔的传播。此次,借首届中国美食美器节之机为美器名企颁奖,无论是对年轻的陶琉匠人,还是对为博山陶琉产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陶琉大师而言,都是一次充分的肯定,它为博山陶琉匠人注入一剂强心剂,也使得博山陶琉匠人站上了更高的平台。
“非常感谢政府给我们打造了这么好的平台,我有信心,也有责任和义务将博山陶琉行业传承和发展下去,为博山文旅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周虹说。
来参加美食美器节的游客在老颜神美食街上品尝博山特色美食。
游客正品尝博山特色美食。
老颜神美食街上鲁菜名厨现场献艺。
多种形态聚力 共襄文旅盛举
光和影的交错,汇织成城市辉煌的过往和繁华的曾经,每一张照片都定格了太多脚踏实地的平凡,桑梓乡愁的温馨和拼搏奋进的感人画面。
“我们禹王山居照相机文化馆为了配合首届中国美食美器节,专门策划了长城下的烟火—‘老城留痕,岁月有言'影像展,共分为沧桑的博山、长城下的烟火、大美博山风光三个板块,汇集了博山当地众多摄影爱好者以及摄影家协会会员的精彩佳作。”
作为首届中国美食美器节暨第十九届博山美食节的一处重要打卡地,禹王山居照相机文化馆馆长、博山摄影家协会主席王延刚感慨道,博山摄影人一直紧跟时代步履和城市发展方向,根植文化血脉,挖掘传统根柢,以敏锐的视觉捕捉精彩的瞬间,用相机记录着颜神古镇的发展变化。
老颜神美食街现场乐队表演。
能吃、能看、能玩、能体验,谁又能将这些词汇与一座博物馆联系起来。
“作为此次美食美器节的重头戏之一,鲁菜博物馆开馆仪式尤为瞩目,博物馆以多元化文化展现为主要内容,分为鲁菜博物馆、鲁菜体验馆、鲁菜美器体验馆、美食体验馆四大展区,这样一座能‘吃’的博物馆必将为天南海北的游客带来更丰富、更极致的感官体验。”
鲁菜博物馆揭牌仪式。
鲁菜博物馆内展示的鲁商迎宾宴。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山四四席传承人、鲁菜博物馆馆长王鹏坦言,鲁菜博物馆在博山落地开馆,标志着颜神古镇美食美器文化树立起了新的行业标杆,铺设出了新的发展轨道,同时也体现着颜神古镇特有地域文化的综合实力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独特创新。
“在我们老颜神美食街,五位鲁菜名厨现场制作经典菜品供游客免费品尝,再现鲁菜经典风味,讲述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老颜神美食街合伙人、博山饮食行业协会会长崔凯表示,首届中国美食美器节系列活动能够在老颜神美食街举行,无形之中认可了其在颜神古镇文旅融合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做出的贡献,独木不成林,多股力量在此盛会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起推动颜神古镇文旅产业的发展。
曾几何时,作为鲁中重镇的颜神古镇,因为经济发达、商贾云集而刺激和推动着当地餐饮向更高层面的社会服务化方向发展,积淀深厚的人文历史又使这一产业显示着地方风味和民俗特色,经过漫长岁月的兴衰替叠,每一道美食、每一个美器都因蕴藏着特有的文化故事而稍显沉重,而首届中国美食美器节的到来,无疑为颜神古镇文旅产业的复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保持开放姿态 助推产业转型
一条“时光隧道”,拉近了首届中国美食美器节暨第十九届博山美食节主会场与颜神古镇最美自然风光之间的距离,在美食美器节的带动下,红叶柿岩旅游区的游客数量也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
11月5日,山东红叶柿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郇正坤在接受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从今年的10月1日至11月1日,红叶柿岩旅游区共接受了18万名游客的“检阅”,这一数字远远超出了预期。至今,郇正坤仍清晰地记着,在2020年2月21日,时值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亲临红叶柿岩旅游区施工现场时的情景。
山东红叶柿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郇正坤接受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对红叶柿岩建设的背后进行了讲解。
“那天,江书记用了3个多小时,将旅游区的里里外外看了个遍,当时,我们有100多名工人戴着口罩在施工现场加班加点。在此后的7月份,江书记又一次来到旅游区指导工作,对项目建设给出了指导意见。最终,历时7个月,在近千名工人的努力付出下,红叶柿岩旅游区才收获了今天的成绩。”
郇正坤坦言,红叶柿岩旅游区在博山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还与创始人房利军先生的高瞻远瞩密不可分,“回头看,房利军先生于2019年引入影视剧《绿水青山带笑颜》的拍摄,对红叶柿岩旅游区的发展引到了至关重要的工作。”
对此,创始人房利军在接受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自己对博山文化有着传承和发扬的使命,传统文化在他们这代人的身上得以继承,新颖的现代理念也能很好地吸收,因此,他们有责任将老祖宗留下的厚重文化通过深入挖掘来传承,以独特创新来呈现。
“必须将颜神古镇的原始风貌和人文风俗从时间洪流中截留下来,让老博山人有精神寄托,让后辈们深刻铭记,让外地人认知喜爱,颜神古镇——红叶柿岩旅游区的未来任重而道远。”现实中,也正如房利军所说,在博山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当下,以包括首届中国美食美器节暨第十九届博山美食节在内的众多活动为契机,越来越多的博山市民及城市合伙人,正脚踏实地,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传承和情怀载体功能,赋予这座千年古镇可持续发展的活力,结合颜神古镇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推动当地文旅产业的不断发展,助力当地经济的稳步提升。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姜涛 李振兴 见习记者 孙良栋 通讯员 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