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石臼市场一定会联想到石臼所小菜市,也就是1970年以前西门外大众街那个东西向的露天早市。
改革开放初期,小菜市场经营的农副产品不断丰富,小手工业产品也相对多了起来。于是菜市场自发向东扩展为南北向的全天候市场,占据了石臼所西门口和西城墙外护城河大荷花汪周边。石臼港建港开始后,海滨二路已经部分回填拓宽,菜市场便往北扩展到石臼五村的东方宾馆,向南到了石臼公社大门口。
资料上习惯称西门外的小菜市场为“石臼所老街”。有不少的石臼所人也是这么个称呼。那么石臼市场的前身是不是“石臼所老街”呢?答案是肯定的!“石臼所老街”纪念碑所记载的碑文,标明了100多年前西门外菜市场的迁徙发展史,奠定了石臼所农贸市场特殊的历史地位。
追溯石臼市场渊源,我们可以理清曾经的疑惑。
20世纪20年代,石臼所的名字早已闻名中外。1500多米的石头城墙严严实实地护佑着城墙里上千户居民,直到1983年前的山东省地图还把日照标在石臼所。
街者,集市也。赶街,指的是去市场采购货物,买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不光是石臼所方言,全国许多地区也都是这么个叫法。如同粮食买卖一样,也是很有特色的。石臼所的买粮叫“籴”(dí),卖粮叫“粜”(tiào)。“籴”和“粜”这两个字,根据望文生义的理解,一个是“入米”,一个是“出米”,这肯定与粮食有关,是买卖粮食的专用词。目前,这两字正慢慢被人遗忘,几乎很少有人再用了。那个年代,如果你去赶街卖粮食,比方说“我今天上街‘粜’了五十斤麦子”,而不会说“我今天去赶集卖了五十斤麦子”。如果你去赶街买米,你就会说“我去赶街‘籴’了二十斤大米”。如果你说“我今天上街‘粜’了五十斤大白菜”,或者说“我去赶街‘籴’了二斤猪肉”,那就闹大笑话了。
走访70岁以上老人,问询为什么叫做赶街,他们诡秘地笑着,毫无疑问回答得很干脆——“去市场买东西呗!”
可以看出,这里的“赶街”是指去集市买东西。去市场卖东西不叫赶街,那叫“上街”卖菜、卖鱼、卖肉等等。比如邻居相遇,“大叔赶街啊!”大叔说“不!上街卖菜去”可见,卖出东西不叫“赶街”。但也有人说赶街就是买卖货物。有人到市场玩耍或是看热闹也不是真正意义的赶街,那叫赶耍街。还有“下街”,就是交易结束,各自回家的意思。
石臼所小菜市场的形成
石臼所城墙是明清两个朝代赖以护佑民安的屏障。康熙以后,清朝廷经济有所发展。后来,由西门外往西北方向的石日公路得到辅修并加以延伸,路两旁栽种槐树,挖沟顺水,公路宽了不少。泰(安)石(臼)公路和海(州)青(岛)公路相继贯通,于是驴帮、马帮、骆驼帮等商人多了起来。石臼所还有两家大商号又先后开通了汽车运输,成立了“华达”“扶轮”汽车行。这是日照县有史以来首次在本土上开行机动车,尽管是烧柴火的机器,跑得也慢,但确实也能运输货物,只不过效率低罢了。两个汽车行前后共有五部美制、载重三吨的“雪佛莱”汽车来往于石臼至日照城,后来延伸到莒县、沂水、临沂等地。沂水县薄家店的大财主单云亭也有两部汽车,此时为了打通石臼所商埠,也加入两商行的运输队伍,成为初具规模的合作运输商行,主要业务就是客、货兼运,偶尔也跨行土特产的收购营销。这阶段,石臼所各大商行大量的腌披猪、蚕茧、花生、油料等货物列队等待装船海上外运,同时,大量的洋布、洋油、红糖、食盐等日常用品也急需内运。西门外的流动人员渐渐多了起来,大小商铺林立,各种货栈、旅馆布满了沿路两侧,西门外成了鲁东南有名的货物集散地,为小菜市场的扩展奠定了基础。
1939年6月,日本海军陆战队百余人侵占石臼所后,对该地区实行了军事管制。一向平静安逸的石头城一下子被打乱了,城里城外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也没有了。鬼子为了自身安全,大肆采取防御措施。为了杜绝乡下来城里卖菜的农民中混入国军和共产党,将火神庙附近的流动小摊贩强制性驱赶到了西门外大众街的空地上。这让买卖双方都觉得不方便,尤其是城里的各商号和老百姓被关在城里,不到点城门不开,他们出不了城,等城门开了,已经到了早六点多了,什么事都耽误了,还赶什么街!
随着石臼所至日照城至沂水公路的开通,南门外前海湾开始聚拢大量的商船,沿岸增加了更多的货栈、仓库,一条石板路从小码头沿城墙外直接铺到西门外。于是,西门外成了出入石臼所港埠人员最密集、货物储存最集中的地方。部分流动摊贩渐渐地聚集在了西门外的开阔地上。
那是个物资贫乏的年代,产品单一、匮乏,颜色单调、稀少,但绝对是原生态。站在菜市场大街上,向东张望,可以清楚地看到西城门上方的两个大字“望奎”。这就是当时西门外街市的真实写照。
这是石臼所小菜市场首次迁址西门外大众街。
从此,小市场的面积也较以前大了许多,市场的扩展给更多、更大的商户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
小菜市场维持了40多年,40多年没有扩大,没有丝毫的改变。一朝一夕天天如此。
小菜市场第二次迁址应该是1979年。那年中央改革开放春风吹到了石臼所小镇,计划经济的各行各业开始发生微妙变革,市场环境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1980年,交通部在鲁南苏北沿海选择港址。经过几年的论证,最后决定在石臼海域建设全国一流的煤炭大港。石臼港的建设给西门外小市场带来了空前发展机遇。
港口建设大军进驻石臼所,包括全国各地专家在内,大约有上万人。各部门在石臼所市场上疯狂采购货物,各类商品都能在当天出售掉,老百姓家养的笨鸡下的“笨蛋”是抢手货。一个小小的菜市场从来没见过这样大的场面,也难以承受巨大的压力。菜农们种的菜,渔民们打的鱼,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了及时供应建设大军的必需品,石臼所好多居民也做起了贩卖蔬菜、海产品、土杂品的生意。
这个时候的石臼所小市场早已是人多、货多、外地口音多。市场也由早市演变成全日市,货物也有原来单一品种向综合类过度。除了农副产品外,小工业、手工业产品也充斥市场,尤其是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大量的粮、油和副食品,占据了市场很大的份额。有钱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货物挤满了沿街大、小门面房和国营库房。
小市场不堪重负,急需扩大面积。
当时的石臼人民公社党委审时度势,及时引导居民走发展商贸流通的路子。填平了西门外北侧的护城河和荷花汪,面积扩大到6000多平方米。向北延伸到老石臼自来水塔和东方宾馆处,向南扩展到公社大门口。这一次市场扩展、定位至1992年共维持了12年。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海滨二路上的市场。
这个时期的市场连同大众街上的小菜市场,已经运转了70多年。我们在资料中称为“石臼所老街”市场,有条件的话,也应该在此设立“石臼所老街遗址”的纪念碑。
老街市场的第三次搬迁
随着黄海一路建成通车,海滨二路与之衔接,向北可以过丝山、两城去青岛,向南进入港区建设工地。而小市场的存在阻碍了由黄海一路通向前海湾和石臼渔港的运输车辆。
于是,搬迁市场为建设港口让路成了大家的共识。日照市人民政府市场搬迁看成为协调建港工作的头等大事,搬迁市场已经上升到政府行为。同时扩大、扩建市场也提到了上级领导的工作日程中。为了早日建成石臼所大港,围绕着港口建设的需要,石臼所居民以大海一样的胸怀无私地贡献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海洋。但扩建市场实在没有闲地,征用市场用地成了重中之重的工作。
时任石臼路居委党支部书记的厉复栋,带领居委一班人抢抓机遇,以独到的眼光、过人的勇气欲将市场搬迁到自己的村子内。
市场搬迁进村谈何容易,一大片的老居民平房,几代人的祖根居住地,都将随着拆迁化为泡影。厉复栋成了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日照第一个实施旧城改造的人。为此,当年的《日照日报》头版为他敢为人先的事迹作了跟踪报道。
1990年春天,石臼路居委300多户居民,响应政府号召,给大港建设提供更多的便利,他们舍小家顾大局,忍痛割爱,满含热泪,携子将妻,腾出世世代代居住的老房子,让出了一条东西长600多米,南北宽90多米的土地,给市场建设腾空土地,让路方便。
靠着坚忍不拔的努力,厉复栋四处求援,硬是从市场周边各大国营单位“化”来了几十万元资金,顶着重重压力,历时一年多,建设成了一座200米长、30米宽的顶棚式、半封闭的集贸市场,投入了使用。这也是全市首个半封闭式农贸市场。
1992年5月1日,日照市委、市府等五大班子主要领导亲临石臼市场,给市场隆重开业剪彩、揭牌。足见政府对石臼路居委市场搬迁建设工作的重视。
阻挡海滨二路通行的老市场,终于在鞭炮齐鸣中搬进了新的市场。
市场搬迁后,日照市人民政府、市工商局和各相关政府机构给予市场各方面支持,让市场充满了活力。市场主办方逐年扩大市场规模,充分安排新的就业途径。组织强有力班子进行市场管理,为业户找到了更多创业的好途径。在社区民生方面,扎扎实实为社区居民谋福祉。
从此,一条百年老街市场有了新的生命力,像一条巨龙在经济大潮中腾飞。
截至2017年年底统计,石臼市场经营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年交易额多达4.2亿元,日上市人数超过万人。市场安排经营摊位和经营房间2138户,就业人数超过4600人,培育了上千个过百万元户。拉动周边商贸经济设立了四条商业街,市场利、税、费超过1700万元,上市商品二十大类2000多个品种。
至此,石臼所老街市场顺利完成了第三次搬迁,并定名为石臼市场。
追溯市场渊源,就不能忘记那些艰苦创业的历任社区班子和党员干部,不能忘记那些为支援市场建设腾出自己祖辈房屋的社区居民,也不能忘记传承传统的市场文化。
设立“石臼所老街”纪念碑就是要弘扬这种优秀的文化。
(王世波书记考察新石臼市场)
(新石臼市场效果图)
专业市场,建设标准化,使新市场具有良好的卫生环境,为消费者打造安全舒适的购物体验。
推动直播电商在石臼市场的应用
、
充分利用直播电商显著的特点优 势,将直播电商与石臼市场、电 商扶贫、“夜经济”、传统商贸 企业等融合发展,推动石臼市场 的相关产品流通向线上转型,培 育一批网红品牌,培养一批“网 红老板娘”,同时结合线下市场 升级改造把石臼市场打造成网红 旅游打卡点。
同时还有这些配套服务配套服务:
快递代收、文印服务、线下活动 安防服务、培训服务、客服服务 招聘服务、工商财务等配套服务 配套设施
高速Wi-Fi、接待区、咖啡吧 休息区、会议室、活动场地 场景式直播间
特色美食老街打造
市场充分利用夜间空闲时间和空闲场地优势,实施错位经营,引入网红休闲、餐饮、体验等业态充分发展夜间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