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9家,涵盖机械装备制造、服装鞋帽、食品加工、木器制造四大制造业集群和现代商贸服务业等。如何在“寸土寸金”的有限空间内产生最大化的收益,是目前胶州经济发展的核心课题。作为自然资源要素管理部门,胶州市自然资源局将把“亩产论英雄”理念始终贯穿于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加强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坚持“向地下要空间,向空中要效益”,大力实施节地增效,推动地尽其用。

在上合示范区,青岛上合示范区嘉里物流有限公司嘉里物流山东区域运营中心项目施工现场塔吊林立,工程车辆来往不绝。据了解,嘉里物流占地总面积约1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7.68万平方米(计容面积13.82平方米),规划建设2栋2层仓库,环绕着2栋仓库设置不小于6.5米的车道,货运车辆可以直接到达2层仓库。目前,已完成项目建设进度60%,计划年底建设完成。“我们嘉里物流项目原本计划建一层仓库,现在响应胶州市的号召,将一层仓库改造成了两层仓库,在厂房东西两侧加装了坡道,使运输车辆能够直接到达二层。相当于在一个厂房的基础上使得土地利用翻倍,也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好了规划。” 嘉里物流工作人员向半岛记者介绍。
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的上海电气风电装备制造厂区项目,工人们已经开始对开发的地下空间进行防水作业。这片10000平方米的地下空间,修建完成后将是上合示范区工业项目中利用地下空间最大的项目。像这样“上天入地”的工业项目,在上合示范区还有很多。胶州市自然资源局上合规划所的梁科长告诉半岛记者:“在上合示范区规划和在建的项目,一直贯彻着‘向地下要空间、向地上要效益’的理念,从一开始容积率1.0的标准到后来的1.5,直至现在执行下限容积率1.8的标准,要求企业和项目方必须建多层的厂房和多层的库房,这样能够在一块土地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不仅胶州工业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坚持“向地下要空间、向地上要效益”的理念,公共服务项目也在坚持着这一理念,提升服务效率。在海尔大道旁,一所崭新的小学正在拔地而起,这就是按照向地下要空间规划的龙湖胶州天街项目小学。在新建建筑物地下建设地下车库,充分利用原本闲置的地下空间,规划地下停车位69个,将解决学校教职工的车位需求,并且该项目的远期规划将充分利用学校操场的地下空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项目,是胶州截止目前最大的单体公建工程、规格最高的大型综合医院,规划床位1000张,预计年就诊人次将超过300万。为解决医院建成后患者停车难的问题,对东方医院交通组织和停车位进行优化。根据优化方案,在东方医院院内设地下五层平行移动停车库,可增加1140个停车位,同时为优化地上交通组织,调整后东方医院共有2010个停车位,其中地下停车位1814个,原地上机械停车楼更换为地上普通停车位或景观绿地,在增加院区绿地率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沿街城市形象。 
据了解,胶州市自然资源局充分利用好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建设多层、高层厂房,向空中要效益。对新增工业用地,严格执行容积率1.5以上、新建厂房不低于3层、绿地率不高于15%等用地要求,达不到要求的,不予安排用地;对在存量土地上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和高层厂房增加容积率的,落实不加征土地价款政策,以此推动企业改造向空中要效益。鼓励开发利用地下部分,向地下要空间。对新出让的开发用地,特别是新建的学校操场、广场等公共设施,未规划利用地下空间的,除重大项目、民生项目外,不予安排用地;同时,重新梳理全市学校操场、市民广场等未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载体,对拟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加快办理审批、供地手续,进一步挖掘地下空间潜力,发挥好其便民利民作用。对以出让方式供应的地下空间,在开展地价评估时,严格执行青岛市出台的“地下空间地价梯次递减”政策,鼓励企业开发利用地下部分,全面拓展地下空间。“今年以来,胶州市自然资源局秉承‘向地下要空间、向空中要效益’的理念,将2018年以来审批的所有项目进行了梳理,共梳理出未建设可改造的项目24个,我们对这24个项目进行了全面的优化设计,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增加地上可见面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胶州市自然资源局规划管理科唐科长介绍道,同时该局也启动编制了《胶州中心城区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明确了地下停车场、商业街等地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和控制要求,引导高效利用地下空间。下一步,我们在新建、新批的项目中严格落实“向地下要空间、向空中要效益”的理念,充分结合我局制定的差异化供地、鼓励开发利用土地地下空间等15条政策措施,推动土地高效节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