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新常态下,第一届中国(淄博)新材料产业国际博览会开幕了。10月16日上午,在淄博会展中心,从入场处全副武装的防疫人员,到佩戴口罩的参观和展销人员,疫情防控紧张而有序。
记者注意到,疫情之下,防疫抗菌的新材料已经广泛应用,并来到了展会现场。在鲁泰纺织集团展区,抗病毒口罩、防护服被放置到显眼的位置。这家淄博本土企业,以生产棉纱、色织布、印染面料、衬衣为主,此次其功能性产品再次升级,也是企业的一种新的尝试。“我们根据客户需求,主推的是抗病毒面料,这种面料首先是抗菌,能破坏病毒跟细菌在人体上的生存环境,让核酸不能进行复制……”在现场展销的技术研究人员谭先生介绍,他们的这种抗病毒面料主要面向欧美和日本市场,“前一阵日本前首相在媒体亮相时戴的口罩,就是我们公司生产的面料!”
抗菌新材料防护服。
下游企业有需求,立即针对性地研发新材料进而批量生产,这种订单式的生产方式已经是淄博很多企业的新常态。
在此次展会上,一张小小的膜片,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就是东岳集团马上就要量产的氢燃料电池膜。在2009年9月22日,东岳集团因为一张小小膜片——氯碱离子膜的下线,攻克了跨世纪重大难题,让中国氯碱行业从此有了“中国芯”。这是东岳集团为祖国和民族作出的里程碑式的贡献,淄博桓台也有了“中国膜谷”之称。针对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东岳集团又打造了东岳未来氢能技术示范中心。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星介绍,东岳集团氢燃料电池膜已经取得了为全球量产氢能汽车配套氢燃料电池膜的通行证,这意味着东岳燃料电池膜技术已达到全球一线水平。今年10月份,氢燃料电池膜将实现量产。
氢燃料电池膜。
在中材高新氮化物陶瓷有限公司的展区,来自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姚老师,看中了一款黑色的陶瓷小球。这些陶瓷小球,虽然直径只有零点几毫米到十几厘米,却有着非常大的能量。现场的销售经理厉先生介绍,他们生产的氮化硅材料广泛应用于高精密领域、国防、化工、医药行业,“像轴承这样的产品,原料由钢换成陶瓷,是产业升级的需要。氮化硅材料具有寿命长、绝缘、耐腐蚀、不用润滑等特点,目前,公司产品已经占据国内高端市场的80%份额。”
氮化硅陶瓷轴承球。
姚老师介绍,他们学校和淄博企业也有合作项目,此次他想采购这种陶瓷球,作为加工超精密仪器的加工工具。
新材料的研发领先国内、领先全球,研发成果快速落地转化应用是此次展会的一个特色。这也体现了淄博着力打造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的战略。淄博正在聚焦共性技术高端突破、终端产品加速裂变,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和创新策源地。力争到2021年,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先进陶瓷、有机氟硅、高性能工程塑料、高端耐火材料等优势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200亿元,石墨烯、3D打印、纳米材料等战略和前沿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全面打响“新材料名都”品牌。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任灵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