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初秋的沂源县悦庄镇西鲍庄村,正是收获的季节。
天刚蒙蒙亮,58岁的谭金爱和老公刘方建匆匆吃完早饭,骑上三轮摩托,沿着山上刚刚硬化不久的水泥路,来到自家苹果园,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村里来了个朱队长
西鲍庄村位于沂源县东北部,偏僻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给这里的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是省定贫困村和市扶贫工作重点村。
这个只有243户763人的小山村,建档贫困户却有106户,由于环境闭塞,村民世代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村里素有种植苹果、桃、小米等经济作物的传统,但是因为交通不便、销售渠道单一,卖不出去的情况时有发生。
谭金爱家的果园已经有20多年了,“前些年,我们都是等着收购商来村里收,那时候村里都是土路不好走,人家都不愿意来,价格被压的很低,挣不到钱不说有时候还赔钱。”
转机发生在2018年,村里来了个朱队长。这位朱队长叫朱守国,是淄博市土地整理中心计划规划科副科长,也是淄博市自然资源局派驻西鲍庄村扶贫驻村工作队队员。
作为自然资源人,朱守国自2018年3月上任后,在与局领导商议后,便立即制定了以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为核心的驻村帮包工作规划。当年,沂源县悦庄镇市级土地整治扶贫示范项目开始实施,随后西鲍庄村内田间道路硬化全覆盖和灌溉设施全覆盖全面展开。还争取了十万元资金,让平坦整洁的水泥路通到了各家门前,完善了夜间照明设施,让村民不再摸黑出行。
“通过土地整理,为村民免费配水配电、修路架桥、整治低产地、新增稳产耕地,将昔日的‘望天田’变为了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将崎岖不平的田间土路变为了平整通达的硬化路,新增加的耕地既增产又增收,还可以进行承包或土地流转,直接增加了村集体的经营性收入。”淄博市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贾晶波介绍,以沂源县为例,仅2018年,市级就针对悦庄镇贫困村投资1037万元,这种以土地整理为依托的扶贫模式,为脱贫攻坚引入了新的资金来源和发展动力,扶贫攻坚综合成效明显。
多元化模式让精准扶贫高效化
除了道路问题,朱守国还帮村民解决了销售难题,在西鲍庄村的这两年,朱守国通过各种渠道,和村委一班人共同努力,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户普遍面临的农产品销售不畅、售价不高的难题。
与此同时,在淄博市自然资源局另一处帮扶村——沂源县张家坡镇此老峪村,第一书记张士海也一刻不得闲。张家坡镇“农品汇”产业扶贫项目正开展的如火如荼,项目建设有8个果蔬大棚、4套高档民宿、6处民俗坊,已初具规模,届时将对产品实行订单式生产、配餐式供应,同时开展观光旅游、采摘等,预计每年将为此老峪村和周边四个省定贫困村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2.8万元,项目分红覆盖294户、427名贫困户。
而这些,都是淄博市自然资源局开展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淄博市自然资源局结合自身职能,积极开展土地整治,投入5393万元实施了13个精准扶贫土地整治项目,整治土地6.24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产生占补平衡指标135亩,新修混凝土田间道路约90余公里、新打机井并配套灌溉设施43套、改善灌溉面积2万余亩,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农业生产收入,同时积极助推发展特色农业,开展林业科技下乡,实施护林员岗位扶贫,推进村庄规划,全力保障扶贫建设用地需求等等,为农民增收提供持续动力,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马冠群 通讯员 谭晓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