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帮扶“防返贫” 实行“红黄蓝”三色分类管理
脱贫攻坚必须把握精准要义。2016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的理念,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其中,我市创新开展了以核对“基本信息,识别程序,识别结论,政策依据,脱贫措施,扶贫责任”、规范“扶贫档案”为主要内容的“六核对一规范”精准识别活动,对贫困户逐户“过筛子”,一把尺子量到底,真正摸透“谁贫困”“为啥贫”“怎么帮”。
同时,动员专职扶贫干部、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村干部和社会志愿者等各方力量,与贫困群众结对子、认亲戚,构建“1+N”多元帮扶体系,打通扶贫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贫困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市累计投入资金247.7万元,帮助3.8万户贫困户开展消毒清洁,向3.3万户贫困户发放防疫物资和应急生活用品,全力答好疫情加试题。
在即时帮扶“防返贫”方面,我市把防止返贫和新致贫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帮扶干部走访、电话询问、贫困群众互助和大数据比对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动态监测力度,综合判断生产生活条件、收入状况、致贫返贫风险等,实行“红黄蓝”三色分类管理和帮扶。对脱贫不稳定户,严格兑现现有扶贫政策,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特别是对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特殊贫困人口,落实好村干部“日走访”制度,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对有致贫风险的边缘户,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及时落实好帮扶措施,确保不产生新的贫困,全市741户、2128人纳入即时帮扶范围。
产业+消费+就业 拓宽增收渠道
近年来,我市坚持用开发方针和发展理念引领脱贫攻坚,打好“产业+消费+就业”组合拳,打通扶贫全产业链,密切产业、就业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做大扶贫“蛋糕”,切实增强带贫减贫成效。在强化产业带动上,我市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195个,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大力发展瓜果蔬菜、特色养殖等农业产业,多元化实施光伏、电商、乡村旅游扶贫产业,把更多贫困群众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累计带动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万人次。邹城食用菌、金乡大蒜、嘉祥手套、汶上服装等产业,成为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源头活水”。
为帮助扶贫产品拓宽销路,促进消费拉动,我市积极引导扶贫经营主体把好扶贫产品“质量关”,建立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安全可靠。目前,完成了11个县市区113项扶贫产品认定,制作了扶贫产品标识。通过设立消费扶贫专区(柜)、电商平台促销、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协助贫困区域、贫困群众多途径对接各销售终端,让扶贫产品进社区、进农贸市场、进超市等各销售终端便捷销售;引导医院、学校、企业等食堂与扶贫经营主体签订扶贫产品长期稳定购销合作协议,全力解决扶贫产品“卖难”问题。
此外,我市还为6700余名贫困群众免费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并克服疫情影响,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增设扶贫公益岗位、搭建供需对接平台等措施,帮扶27164户、33313人实现务工,其中为9263人安置公益岗位。
行业、部门齐参与 各方力量共奏“脱贫曲”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脱贫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在压实行业责任的同时,我市坚持社会动员,将部门职能、行业资源和社会力量聚集到贫困村、贫困户,聚焦到“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做到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工作优先对接、政策优先落实,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
其中,在教育扶贫方面,我市对77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实施改造,全面完成“改薄”。落实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助政策,为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发放生活补助和助学金。优化医疗环境上,我市为188个贫困村重建、新建、改建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服务全覆盖,并推进医保扶贫“一站式”即时结算。
为保证户户住进“安全房”,住建、扶贫部门常态化开展动态监测,逐户逐间开展专业化鉴定,累计完成8.6万户鉴定、挂牌任务,高质量改造C、D级房屋1.23万户,确保所有贫困户住进“安全房”。
同时,我市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更新改造312个贫困村供水管网,将386个贫困村纳入规模化水厂供水范围,为123个偏远贫困村新建单村集中供水工程,为96个贫困村安装净水设施,实施贫困户自来水入户工程4.37万户,保障贫困群众喝上“放心水”。此外,在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市贫困村实现穿村硬化路全覆盖,基本实现“户户通”,还全面完成了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电网建设改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