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宝月当虚空,万国清辉无障碍。中秋佳节,正是阖家团圆赏月之时,而空中那轮曾被一代又一代人引为知己的皎皎美月,在290多年前,却似乎并未得到雍正帝的垂怜。
务实的帝王坚信忠于政事的清官,把万里清辉布撒官场才是属于他的浪漫。为整治康熙晚期的种种弊政,他曾连下13道诏书、专设会考府,要求采取一切手段,纠察贪官、追补亏空;更曾雷厉风行地推出了“火耗归公”“高薪养廉”等一系列遏制贪腐的新政。
图为团花赏瓶。
图为青花赏瓶。
这一天,正于养心殿埋首政务的雍正帝收到了一只瓷瓶的设计图。它是督陶官唐英根据自己的要求,专门为赏赐官员定制的。带着殷殷期许,他展卷而阅:瓶子为淡雅的青花瓷,款式新颖,神韵敦厚。它的天鹅颈优雅灵动,浑圆的腹部沉稳踏实,肩部线条圆润流畅,当真是“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名字起得也妙。不难看出,它的造型由“玉壶春瓶”演变而来,因而取了姊妹芳名“玉堂春瓶”。一个“堂”不仅点明它供摆设、雅玩的实用意义,更使后面“春”的意义由“醴酒”变为“春景”,风清气正、春和景明,何愁不会盛世太平!
更妙的则是瓶身的纹饰:瓶口处绘海水纹,下坠如意云头纹;颈部绘蕉叶纹,下饰回字纹;肩部两圈凸玄纹内绘缠枝莲纹,下绘如意云头纹;腹部绘缠枝莲纹;近底处绘变形仰莲纹、缠枝纹。它们不仅暗喻“福山寿海”“如意平安”,还以“青花”与“莲纹”的主题,传递着“清正廉洁”的警示。寓教于礼,作为巩固反腐成果的需要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雍正帝朱笔一挥,准了!
劝官养廉的礼品“玉堂春瓶”正式诞生。此后,养心殿频有烧制需求的圣谕发出:雍正八年十月,奉命再将赏用瓷瓶烧造些来。“玉堂春瓶”后来也逐渐被简称为“赏瓶”。
赏瓶一经问世,直到清晚都不曾断烧,青花纹饰非常固定,被认为是大清王朝最具代表性的瓷器。只不过,相较于它最初的惊艳亮相和造福社稷的良苦用心,后来者们似乎更像一种程式化的继承,其它装饰手法也逐渐加诸其上。
清晚期,祭蓝釉描金团花赏瓶开始流行。它的色调是沉稳庄重的祭蓝,锦簇的描金团花盛放于它的颈部和腹部。细辨之下,团花纹样涵盖了一切美好事物:龙、凤、狮、鹿、鹤、福寿、蝠磬、八卦、鹭莲、鹌鹑菊花、瑞果、松、竹、梅、金鱼、月华、花虫、花蝶等,紧凑致密、千变万化。而曾经的主角“缠枝莲”,此时与“寿”字融合,仅作为装饰元素保留在了肩部。金彩跃动在祭蓝之上,庄重之中更显富丽。
如果说雍正王朝的青花赏瓶反映的是帝王整顿吏治的坚定决心、对大臣廉洁省身的要求,那么晚清流行的祭蓝描金赏瓶则似乎更多表达着对个人福寿安康的祝愿。
中秋佳节,百年前大臣们雅赏着来自紫鸾殿的贺礼,百年后我们共赏文物,品读他们眼前的风景。一只赏瓶,从中可以读出不同王朝的气质和运势,也更能体会到“兴廉政之风,树浩然正气”的时代意义。
中秋“赏”月,盛世“瓶”安,愿廉政清辉如月华般遍洒华夏,盛世中华代代安康!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徐晓会 通讯员 朱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