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利津县抓住获批“中央财政产粮大县”这一机遇,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争取到中央财政产粮大县奖励资金2626万元,其中,创建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奖励资金400万元。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全部用于农业产业的发展,有效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抗击疫情抓生产、调优结构谋发展的内生动力。
9月15日,记者来到利津县2020年度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汇邦渤海片区,一望无际的大豆长势喜人,颗粒饱满的豆荚迎风摇曳,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以前我们种植结构单一,土壤盐碱化严重,有机质含量少,一年下来粮食产量很低。”汇邦渤海农场经理付希强告诉记者。
今年,农场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大豆与小麦轮作高产栽培模式,种植了2800余亩良种大豆。“大豆既可以增加土壤中含氮的无机盐,又能增加土壤肥力,小麦可以获取含氮物质。这样一来,不但改良了土壤也提高了产量,还能获得奖励资金,真是一举多得。”付希强高兴地说。
据了解,今年汇邦渤海农场种植的2800亩良种大豆,每亩享受国家250元的物化补贴,从供种到管理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都由政府提供相应的扶持和技术服务,实现了良种、良法、良地、良机综合配套,同时,实施了农机、农艺相结合的高产技术措施,开展大豆、小麦高产攻关,集成组装大豆、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大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收益。
利津县是农业大县,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105.05万亩,如何保障粮食的产量,确保产得出、供得上是重中之重。近年来,利津县抢抓“产粮大县”这一机遇,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农业技术指导,不断提高粮食产量。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产量事关民生大计。今年,利津县持续巩固农业生产基础,上半年投资650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下半年计划资5718.75万元,再建设高标准农田3.65万亩。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将粮食棉花产能落实到田头地块,实现“藏粮于地”。加强农田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水利工程引蓄水、河道防洪除涝、农田灌排能力。实施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秸秆综合利用等六大工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耕地质量提升长效机制,确保粮食生产持续稳定。
在提升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同时,利津县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突出位置,实现“藏粮于技”。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利津县紧抓沿黄区位优势,以沿黄乡村振兴发展带为载体,实施总投资12.69亿元的28个工程项目,新建1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发展数字农业,引入凤岐茶社、艾米集团等数字平台公司,加速“区块链”技术落地,积极发展数字农田,启动5G数字水稻产业园建设,有力提升了农业智慧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