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9月12日讯 淄博综合保税区,作为淄博市抢抓“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遇,大幅提升国际贸易自由便利度和城市开放能级,加速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支撑平台,备受全市人民关注。项目申报以来,淄博市自然资源局立足本职,主动对接高新区,指导和协助做好资料准备工作,大力简化审核办理流程,迅速躬身入局,在疫情防控最严的时期,安排专人到省进京争取,实现年内全国第一个上报自然资源部,并顺利通过了自然资源部联审,为项目最终获得国务院批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淄博市自然资源局将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作为,为综保区招商引资、功能完善提供优质的规划和用地服务,推动更高水平的双招双引,助推打造对外开放淄博‘隆起带’。”9月10日,淄博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汪德法接受采访时介绍,淄博市自然资源局坚持以“有解思维”“平台思维”“生态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开展专门研究,把综合保税区建设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强区域协调,积极引导产业布局,突出提升重点区块和重要节点的规划引领,科学谋划区内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为综合保税区可持续发展谋划好“施工图”。
摸清底数,全力保障。淄博市自然资源局积极主动作为,及时组织用地、测绘等相关科室人员深入综合保税区开展项目用地需求调查,摸清用地底数,建立数据库,为用地报批提供依据。同时,为确保区内项目落地,力争项目用地早报早批,按照“应保尽保”原则,分类分批制定保障方案,合理确定项目用地报批时序和数量,优先保证重点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安排专人跟踪督办,精心指导组织用地报批所需的各类材料,提高报批效率,全力保障区内项目用地需求。
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集约高效、功能配套的原则,淄博市自然资源局合理分配土地利用指标,为综合保税区建设提供用地支持,严格把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度,保障土地投入产出力度。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沟通对接,做到提前介入项目筹划,指导区内企业做好选址、立项、勘测等材料准备工作,按照集约节约用地标准,合理确定用地规模,保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使用的质量和实效。同时,积极推行标准地出让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利用,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厂区存量土地和厂房,通过拆低建高、压缩超标的绿地面积和非生产性用房等措施,扩大生产性用房面积,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践行“一线工作法”,淄博市自然资源局定期到综合保税区开展现场办公、一线服务,了解掌握项目保障中遇到的难题,现场拟定解决方案。同时,落实局党组成员“五个一”挂包联系制度,定期督导项目进展,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做好服务工作。坚持“问题导向”,迅速借鉴落实国内综合保税区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政策,推进“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和“承诺审批制”,进一步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为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统筹打通规划编制、调整,落实指标,协调征地拆迁,规划项目审批,放线验线验收、登记、抵押贷款等各环节工作,打造“全链式”服务,为淄博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张涛 记者 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