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四个一”机制,整合“3+10”力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莒县长岭镇探索实施“3+10”类人群乡村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在强化农村党支部成员、报账员、卫健主任3支队伍的基础上,整合居住在本村的党员巷长、网格员、村医、教师、农金员、农电工、养路员、水管员、保洁员、志愿者等10类群体,人员上集聚力量,工作上化整为零,形成左右联动、上下互动的工作合力,构建“党委统领、条块结合、双重管理、多方参与”的乡村治理体系。全市、全县“户户通”现场观摩会和全市、全县美丽庭院创建现场会均在长岭镇召开。在今年受疫情影响的形势下,提前4个月完成了全年招商引资任务9600万元。
打造“一支队伍”,把力量合起来。
乡村治理,关键在人,核心在加强党的领导。长岭镇辖49个村、4.1万人,其中18-60岁的2.2万人,占总人口的52.4%,60岁以上的8843人,占总人口的21%,近年来,村庄空心化问题更加突出,面对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信访稳定等繁重任务,基层工作人员显得捉襟见肘,村一级力量尤为薄弱,村党支部成员一般为3人,难以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工作中,镇党委调研发现,居住在各村的教师、村医、农金员等各类人员数量较多且有一定威信,是村民眼中的“乡贤”“干部”,他们来源于农村、成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的愿望更加迫切。经排查摸底,全镇长期居住在本村的乡村教师153名、网格员49名、村医30名、党员巷长537名、农金员35名、农电工13名、养路员12名、水管员16名、保洁员136名、志愿者(包括巾帼志愿者、老兵志愿者、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曙光志愿者等)214名,10类人群共计1195人,是农村干部(145人)的8.2倍。为此,长岭镇把这部分人员整合起来,组建“3+10”类人群乡村治理队伍,实行“一并管理、一体运行”,有效解决了乡村治理人员力量不足的难题。
健全“一套机制”,把制度建起来。
镇党委出台了《关于建立“3+10”类人群乡村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最大限度凝聚合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在乡镇层面:
镇党委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由镇党委书记牵头,组统委员具体负责,组织办、妇联、司法所等15个相关职能站所负责人和各社区党总支书记为成员,统筹抓好“3+10”类人员队伍的管理服务、督导调度。镇联席会议办公室定于每月20日前召开会议,通报前段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下步任务,横向分解到镇直部门,纵向部署到社区、村,做到职责明、任务清。
在村级层面:
各村党支部每月15日召开乡村治理村务联席会议,分析、研究“3+10”类人员收集到的社情民意,能够立即解决的问题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经社区上报镇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同时,依托每月25日“议事·学习日”,由各村党支部召集,“3+10”类人员参会,共商村务、共同治理、共谋发展。在今年疫情防控工作中,各村充分发挥“3+10”类人员力量,积极参与防疫宣传、卫生清理、值班防控等,成为“抗疫战斗”中的一支生力军。
推行“一专多能”,把人员用起来。
长岭镇在乡村治理中,切实给“3+10”类人员交任务、压担子,重点当好联系服务群众的“四员”。
当好社情民意“联络员”。
对“3+10”类人员,根据其居住区域,实行分片联户,通过走村窜户,发放便民连心卡,及时了解收集村民的意见诉求,记好工作日记,随时提交村党支部,或在每月25日的“议事学习日”上提出,由村党支部研究解决。
当好法规政策“宣传员”。
利用村务联席会、“议事学习日”,将上级惠农政策、有关法规和镇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及时向村民宣传解读、组织动员,打通工作落实的“最后一米”。如,通过“3+10”人员讲政策、讲规定,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全镇清理基本农田杨树种植4600多亩,稳定了种粮面积。
当好环境卫生“监督员”。
“3+10”类人员分散居住在各村,对居住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监督,共同营造整洁的居住环境。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3+10”类人员积极靠上,带头清理自家门前、街巷环境卫生,帮着村里清“四堆”,带动村民踊跃参与环境整治。小岭村充分发挥“3+10”人员的示范带头作用,打造了党支部一条街、巾帼一条街、志愿者一条街、党员示范街和退役军人一条街“五条示范街”,大家比着干、赛着上,成功创建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全省第二批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村。同时,镇政府出台了《关于“3+10”类人群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户的通知》,以“3+10”类人群参与乡村治理为切入点,以美丽庭院创建为载体,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目前,全镇美丽庭院创建率达到24%,居全县第一,预计年底达到2331户,全镇创建率为31%,其中“3+10”类人群占创建户数的23.4%。
当好矛盾纠纷“调解员”。
“3+10”人员凭借亲缘、地缘、业缘等优势,通过“熟人办熟事、熟人管熟人”的方式,遇到邻里矛盾、家长里短等纠纷,向前一步做好调解,当好“和事佬”,将小矛盾、小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结合市、县长热线群众反映的问题,社区、村逐一分析研究,从“3+10”类人员中选择合适的人员靠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解决了一些“政府管不好、干部管不了、社会无人管”的难题。
坚持“一体考核”,把责任实起来。
为加强对“3+10”类人员的管理,镇里制定了《“3+10”类人群乡村治理考核方案》,明确考核内容,出台激励措施。
建立调度考核机制。
实行月调度、季观摩、年考核。围绕镇党委重点工作,镇联席会议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调度工作进展,安排下步任务,让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时了解党委工作重点,提出意见建议;村务联席会议每半月至少召开一次,遇到紧急重要任务随时召开,把任务细化到“3+10”类人员。每季度末,围绕基层党建、产业发展、民生工程、“3+10”类人群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由各社区筛选提报2-3个村作为观摩点,镇联席会议成员、各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全部参加,现场点评、现场打分,采用日常评议积分制,年底将季度评分进行汇总,与年终各村综合考核挂钩,按照4:6的比重进行合算,作为年度表彰、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建立管理监督机制。
“3+10”类人员凭借镇联席会议办公室出具的通知单到所在村报到,实行服装标识、编号登记、挂牌上岗“三统一”,制作了志愿红、教师紫、水管蓝等各色马甲,工作期间统一着装,既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仪式感,又方便了群众监督。同时,按照“各村主抓、部门主管、党委统筹”的原则,本着就近就便的原则,对“3+10”类人员,由各村管理,建立积分制和考勤制度,做好积分管理登记,积分卡得分和考勤情况相互印证,每月在镇联席会议上通报,年底汇总统一反馈给相关镇直部门,将人员积分与绩效挂钩。
建立激励促进机制。
对“3+10”类人员在政治上关心、政策上倾斜、经济上扶持,根据积分情况,优先推荐入党,优先纳入“两代表一委员”推荐范围,使其在政治上有地位;深入挖掘、宣传先进典型,各社区、成员单位每月至少提报3人,从中评选“明星标兵”,对创建为美丽庭院的户,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使其在精神上受鼓励;“3+10”类人员凭借积分,可免费利用村内空闲地种植艾草、到积分兑换超市兑换物品,使其在物质上得实惠。在此基础上,根据“3+10”类人员工作表现,搞好“两个结合”,一方面与各村考核表彰、评先树优相结合,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排名靠前的村相应的奖励;另一方面与“3+10”类人员所在镇直部门履行职责、行风评议相结合,评选“服务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单位”,在年度总结大会上大张旗鼓地表彰。
自实施“3+10”类人群乡村治理联席会议制度以来,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为“四变”:
一、变村党支部唱“独角戏”为群策群力“大合唱”,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3+10”类人员成为村党支部的“好帮手”。在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截至今年7月份,全镇有户户通任务的20个村已全部完工,提前3个月完成任务。
二、变“条块分割”为“条块结合”,促进了全镇工作的整体提升,“3+10”类人员成为镇直部门融入党委中心工作的“连心桥”。以前,各镇直部门只是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安排开展工作,与党委中心工作结合不够紧密,特别是涉及几个部门的工作,协调难度大,工作效果差。现在,通过镇联席会议制度这一平台,各镇直部门找到了与党委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借势借力开展工作,实现了与党委工作的同频共振、整体提高。有各学校牵头组织的暑期防溺水宣传,有司法所牵头组织的《民法典》宣传,有自然资源和规划所牵头组织的违法建设整改宣传,各项任务均在全县提前完成,达到了一体谋划、整体推进。
三、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促进了党在农村政策的落实,“3+10”类人员成为各项工作的“带头人”。今年8月14日,长岭镇降雨量达到283毫米,防汛形势异常严峻,存在农村危旧房屋受损、重点河湖库区水位上涨、高大树木倒伏等隐患。各村以“3+10”类人群为基础的防汛应急队迅速行动,带动普通人群积极配合工作,帮助转移受灾群众41户、54人,清除树障60余棵,抢修断线13处,巡视线路30公里,在水库、塘坝、漫水桥、积水涵洞等重点区域设置警示标志240多处。
四、变“我挑刺”为“我和事”,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3+10”类人员成为乡村善治的“黏合剂”。“3+10”人员,带动了村风民风的好转。今年1-8月份,全镇市长热线892起,结服874件,结服率98%;共调处矛盾纠纷100件,下降10%;发生诉讼案件82起,下降36%;未发生去省、进京上访。从全县1-8月份群众上访、网上投诉、群众来信等信访基础业务数据量化通报来看,长岭镇稳居全县前列。
(来源:中共莒县长岭镇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