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今年的收入账单,82岁的张重高喜笑颜开。
在沂水县崔家峪镇磨峪村村民张重高家的墙上,《沂水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政策一板清》的板纸上清晰地记录着这一家的2019年度家庭收入“明白账”:土地流转金、养殖大棚分红、水果市场分红、孝善基金、低保金、电费补贴、低保老年补贴……一项项加起来,张重高年纯收入超过了5800元。
“现在俺们村到处是风景,以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房前屋后,花草繁茂,晚上出来散步,路通灯亮,附近村的村民都到俺们村的文化广场上跳舞娱乐,确确实实感到特别幸福。而且还有这么多来钱的道儿,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82岁的张重高老人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谈起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人激动得竖起大拇指,连连点赞。
这份喜悦源自该村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的系统举措。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磨峪村找到了脱贫的“密钥”,给贫穷解锁,开辟出不一样的天地。
磨峪村位于崔家峪镇驻地北4公里处,是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共有387户、1248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42人。2016年以前,该村无灌溉设施,村内硬化路不足1公里;林果品种老化,效益不高,附加值低;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达到63%;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经济发展方式单一,村集体收入不足2.8万元。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磨峪村牵住产业扶贫项目发展这个“牛鼻子”,借助各级扶贫资金,大力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提供了长期有效的保障。
8月26日,在磨峪村的水井钻机扶贫车间里,机器轰鸣,一片繁忙的景象,而正是这些扶贫车间,托起了周边31个村、1000多个贫困户稳稳的幸福。在白星花金龟养殖棚里,一个个多层养殖床有序排列着,一只只白星花金龟幼虫在网箱内爬来爬去,抢食着腐熟了的农作物秸秆。吃秸秆,产粪沙,再加上可以获得虫体等产品,小虫虽不起眼,身上却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前景,而这个全身是宝的虫子可为32户贫困户一年带来每户600余元的收入。
从扶贫车间到白星花金龟养殖棚,从有机黄桃农业园区到果品批发市场,这些扶贫产业项目为磨峪村开出了“脱贫良方”,产业扶贫文章在这里做得有声有色。
磨峪村党支部书记杨德敬告诉记者,考虑到不同贫困户之间致贫原因不同、困难程度不同、家庭收入不同,对扶贫资金的需求程度不同,在产业扶贫项目收益前期,磨峪村制订了“精准”收益分配方案,明确项目收益数额、分配金额、受益贫困户数、受益人数,实行差异化分配方式,防止“简单发钱养懒汉”,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积极参与劳动获得收入,对重病重残、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适当倾斜,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学致贫及因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致贫等问题,让扶贫项目收益作用发挥最大化。
产业扶贫稳步推进,也给磨峪村带来了勃勃生机。2018年以来,该村完成自来水入户、农村电网改造、硬化路入户三通工程,实现三网全覆盖;建成了文化广场、卫生室、图书室。2019年村集体收入12万余元,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产业扶贫是个系统工程,只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断完善产业链,才能真正让群众脱贫致富。”杨德敬说,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而产业发展是根本之策,磨峪村将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重点打造石磨产业。同时,下一步,磨峪村将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狠抓班子队伍建设,积极抓好本土人才的培训和提升,实施在外人才回流工程,积极解决村庄“空心化”问题。大力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拓展村级增收渠道,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临报融媒记者 褚菲菲 赵泽军 通讯员 李文政 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