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淄博市文物局主办,中国陶瓷琉璃馆、江西省文物商店承办的“独具绛心——浅绛彩瓷器展”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与大家见面之后,中国陶瓷琉璃馆一楼的“稷下厅”成了瓷器爱好者新的打卡地。该展不仅是淄博地区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的第一个新展览,也是该馆在新馆落成之后独立承担策划、布展等完整流程的第一个展览。
图为展览现场一角,每个细节都体现出了中国陶瓷琉璃馆工作人员的匠心。
浅绛彩瓷的存在仅有短短的几十年,是一类十分小众的瓷种。因由文化水平颇高的文人创作,其所体现的艺术造诣、文化格局相当高。几乎每一件浅绛彩瓷器都是一幅精彩的书画作品:其立意多源于典故,却不拘泥于形式,以书法或绘画中的小细节注入文人的“灵魂”,后又与器型巧妙融合。例如这次展出的光绪年间金品卿所做的浅绛彩花卉纹圆瓷挂板,上有题辞“红蓼花开水国秋。”这句本出自唐代诗人罗邺的七言绝句《雁》。画面中虽未直接画出“水”的形态,但却以水生植物红蓼、荷叶以及南方习称“水牛”的天牛暗喻,可谓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这个“绛”心,为我们带来有故事的瓷器展,瓷器上的书画展。如何能把这种精神上的美感传递给观众?按照传统的历史顺序展览是行不通的,毕竟浅绛彩瓷的存在时间较短,演变的序列风格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很难直观去把握。于是该馆的策展人员数易其稿,在展陈大纲改了6遍的情况下,最终确定了以“山水、人物、花鸟”画科内容的方式展开。但这种展陈方式容易给观众造成一种“画展式的审美疲劳”,为了给观众更好的观展体验,工作人员又做了一些“小手脚”。
首先是在开篇增加了“浅绛彩三大家”的主题模块,把相关名家的历史、作品统一展出。这既能起到铺垫之用,又能体现此次展览的分量。当然,细心的观众也能通过展品体会到浅绛彩大家的过人之处。
其次在展品顺序上做调整。同一主题的展品,尽量选取不同的器型,依据不同的展台,错落有致地进行摆放。而实在难以分开的器物则做了更多细节上的处理。例如一组5件套的高玉田花鸟纹枕档,器型较小,画面元素有限。策展人们并没有选择传统的“一字式”排列,而根据鸟的朝向上下左右错开布局,把枝头鸟鸣的灵动生气放到一幅统一的画卷中。
此外,策展人精心布局辅助设施。本着节约、有效的原则,把之前青花主题的墙纸换成了素色的,背景灯也调整得与浅绛色彩更加相配。瓷板、枕档等所体现出来的平面画面,利用不同规格的托盘把最佳的观赏角度呈现给观众……此外,为了营造文人淡雅的氛围,给观众更好的代入感,又添置了几盆仿真盆栽。
除了展陈大纲之外,展板、宣传册的设计也是准备了多个版本,几经修改。除了参与策展的工作人员外,中国陶瓷琉璃馆领导运筹帷幄,协调各方,对展览的各方面一一把关;讲解员遍阅典籍,对每一件器物的出处立意烂熟于心;宣传人员积极联系各方,图片文案精心备置;安保人员多次巡查,确保安全万无一失……牺牲休息,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可以说,中国陶瓷琉璃馆上上下下的工作人员立足本职工作,以自己的匠心去呵护器物的匠心。 记者 徐晓会 通讯员 成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