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上午,淄博高新区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制度改革创新工作推进会在淄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举行,省市场监管局信用监管处周子聪副处长、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王光春、淄博市信用协会会长赵玲,及各区县局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会上高新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孙启连同志汇报了制度创新改革工作情况,改革试点和互联网+隐患排查PPT进行演示,对高新区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改革的做法进行了推广推介。
王光春指出,信用监管是市场监管领域新型监管机制的基础,在市场监管系统发挥信息串联和基础支撑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信用监管机制,深化“公示即监管”理念,加强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形成线上与线下、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风险评估、预警、监管机制,牢牢把握问题导向,进一步实现监管模式融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营造数据真实、重视信用、健康高质量的市场环境。
淄博高新区作为全市改革试验区和示范区,为切实解决市场监管中的堵点痛点,提高智慧监管、精准监管、风险监管能力。高新区市场监管局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企业信用分类管理的基本思路,加大监管信息归集力度、构建科学分类指标体系、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积极探索以预警防控为特征的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及差异化监管模式,努力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础、以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为保障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
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先行先试,2020年年初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改革工作列为年度重点任务,3月22日,被高新区工委改革办批准为自主创新改革项目;3月23日,获批省级改革试点;7月25日,入选全市第二批信息化推进民生领域制度创新改革经验;目前,高新区正积极申报全市信用建设示范区。
扎实推进改革试点工作,淄博高新区市场监管局整合标准制度框架,完善分类指标体系,充分听取基层对于企业信用分类监管试点制度、标准设计的意见,及时梳理试点中的难点堵点,先后召开座谈会4次、工作汇报3次、上报改革调研报告2篇、参加数据平台探讨会3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得到省局和市局采纳。全面归集监管数据,科学进行企业分类,根据《高新区市场主体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规定的相关标准,对高新区内企业进行了风险等级划分,其中,A类低风险企业574家、占比4.4%,B类中风险企业10979家、占比84%,C类一般风险企业1398家、占比10.8%,D类高风险企业111家,占比0.8%。运用风险分类结果,实施差异化精准监管,高新区市场监管局依据风险分类数据实施差异化监管,对A类低风险企业,在双随机监管中适当调低抽查比例,对高风险的适当提高,必要时实施定向100%抽查,同时,梳理高风险企业情况,启动联合惩戒措施,通过山东省政府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政府部门公务邮箱等形式,及时推送相关部门,对失信企业在政府网站向社会公示。发挥信用淄博、综合治税、信用协会等平台优势,实现对高风险企业共治共管。
通过改革创新,高新区的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提高了监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监管靶向性得以体现,以较少的监管力量投入,获得了较大的监管效果;二是提高了监管的风险防范和预警能力;三是提高了市场主体发展质量,对虚假注册的电商企业、长期不经营的企业,依法予以注销和吊销经营资格,提升了高新区企业主体的整体活力和质量,今年,已向税务部门推送“失联企业”、“僵尸企业”、异常企业1658家。
会后,省市局领导来到高新区召开座谈会,徐斌治局长汇报了分类监管改革的工作开展情况,现场观看了淄博高新区企业信用课堂,高新区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制度创新改革工作得到省局的充分肯定。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伊巍 通讯员 张鹏 陈婷婷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