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山东 > 正文

二十四节气茶会 | 处暑

2020-08-24 16:37:52 来源: 鲁中晨报 举报
0
分享到:
T + -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集聚智慧的传统成为指导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滨州市茶文化协会联合举办二十四节气茶会公益活动。本次处暑茶会在西纸坊·黄河古村景区举办。西纸坊·黄河古村为国家3A级景区,位于滨州市滨城区里则街道西纸坊村,距滨州市中心约10公里。古村以田园、湿地为基础,集特色高台民宿和柴烧古窑于一体,展现了浓郁的鲁北乡村魅力和黄河古渡风情。三十多位茶友共话处暑节气,体验大碗茶,欣赏省级非遗传承人周金山老师带来的东路大鼓曲段《孝顺有方》《两头忙》,参观古村落。

(欣赏东路大鼓非遗传承人周金山老师表演)

(欣赏和之道国艺馆老师的禅舞)

2020年8月22日23:44:48正式进入处暑节气。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处暑时节的气温不算低,中国民间称此为“秋老虎”“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这种回热天气一般气温在33℃以上,并且持续酷热好几天。“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以后,气温日夜差别增大,由于夜寒昼暖,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贮存,庄稼成熟快,收获的季节马上就到了。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民间因此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处暑时节恰逢孩子们的暑假,特别适合一家人“出游迎秋”。

【处暑·物候】

一候鹰乃祭鸟 |处暑让老鹰感知秋气,把捕捉到的猎物陈列开来,如同祭祀,古人称之“义举”;

二候天地始肃 |金秋肃杀之气渐起,天地万物迈入凋零,古人谓之“秋决”;

三候禾乃登 |黍、稷、稻、粱等农作物成熟时节已至,人人皆盼五谷丰登。

处暑时节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农作物开始成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易发秋乏之症。这个时节人要调养情志,方保生机元气。在古人眼里,处暑后是一幅“牛吃河边草,我观天上云”的闲适。陆游诗云: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三两好友饮茶闲聊,正是此间快事。

(处暑茶会泡茶品茶)

喝茶有讲究,旧时有句老话:“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将一年四季适合饮用的茶,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个体的差异做了个概括。处暑时节,顺应秋收之气注重滋阴润肺、健脾安神,使肺气清,避免心生烦躁。天气秋高气爽的同时空气也开始干燥,人体水分很容易丢失,出现“秋燥”症状。此时节可以选择喝乌龙茶。乌龙茶当季的春茶,此时火燥尽去,气韵从容,不寒不热,茶性适中,与时相合。既可补充水分,又可帮助消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

【处暑·饮茶·乌龙茶】

历史:乌龙茶亦称青茶,属半发酵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明代朱元璋“罢造龙团,改贡散茶”,开始了制茶工艺的不断变化发展,历代茶农在长期的制茶实践中,逐渐摸索与总结,大约在清代康熙年间乌龙茶制作工艺逐渐成型,产量增大,远销海外。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说:“我国的乌龙茶最早起源于武夷山,尔后传之闽南的安溪县,再传到广东和台湾省。”近年来四川、湖南、云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

工艺与品种:乌龙茶是以一芽二、三叶的开面叶为采摘标准,经过晒青、摇青、半发酵、杀青、捻揉、烘焙等典型工序后加工出的茶类。乌龙茶的制作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作工艺,又融入了唐、宋时期团茶的焙火工艺演变而来。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鲜、香、韵、锐、甘、滑、活、顺之特点而闻名,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根据产地,乌龙茶可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和台湾乌龙四大类。有人喜欢闽北武夷岩茶的岩韵;有人喜欢闽南安溪铁观音的“观音韵”,一个“韵”字,成就了大家对乌龙茶的所有崇拜。乌龙茶名品有铁观音、黄金桂、大红袍、武夷肉桂、武夷水仙、冻顶乌龙、奇兰、毛蟹、梅占、凤凰单枞、岭头单枞、冻顶乌龙、白毫乌龙等。乌龙茶为中国特有的茶类,一部分内销国内,一部分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占.

冲泡:乌龙茶的冲泡中想要展现其独特的韵味,投茶量非茶关键,以150ML的泡茶器具为例,茶水比最好为1:25,投茶量不低于6.5克。陆羽在《茶经》中曾说:“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也就是说,可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口感进行调整;其次是冲泡水温,以沸水冲泡最佳。泡茶器具可以选择紫砂壶或者盖碗为宜。

(处暑茶会合影)

【处暑·吟诗】

《早秋曲江感怀》

唐·白居易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处暑·饮食】

在处暑节气里,人们要当心“秋燥”伤人,注意平时的饮食调理,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多食清淡食品。处暑送来一点秋凉,一夏无病三分虚,需要小补。但湿气还较重,不宜大补肉食贴秋膘,尤其是南方湿热交加,吃热量高油腻的东西很难消化。此时最适合喝“土气粥”,袪暑又补气血,它既是“土气”很旺的家常粥,也是处暑时期香气四溢的最佳早餐。

【处暑土气粥:小米绿豆南瓜粥】1. 将绿豆、百合洗净,提前浸泡半小时;2. 百合、绿豆先煮,大火煮开后,小火慢煮20分钟;3. 再放入南瓜、小米、马蹄同煮30分钟左右,至绿豆、南瓜、小米软烂即可。黄色食物“土气”最旺,养脾健胃。小米最补虚,所以常给病人、产妇吃;南瓜排毒护胃、补中益气。

【最美人间处暑秋】

望秋水|处暑秋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光清浅,秋水澄澈,水天一色,让人情动于中,不禁思念起远方的伊人。“盈盈醉眼横秋水,淡淡蛾眉抹远山”,当你望着一池秋水,秋水也如一汪明眸,凝视着凭栏而坐的伊人。

赏秋云|处暑至,暑气止,天高气爽,就连天上的云彩也变得纤巧轻盈,不像夏天的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此时赏云天高云淡,无不让人心旷神怡,不如学王摩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自有一番恬淡。

听秋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秋雨带着渴望已久的清凉而至,冲刷掉酷暑的烦躁疲惫。余光中说:“雨是最原始的敲打乐”,一场秋雨如一首秋之进行曲,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骤雨打荷叶,滴滴点点滴滴,总有一种听觉上的美,怪不得李商隐要“留得残荷听雨声”。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大自然的更迭需要我们用身心去感受和铭记。了解处暑,能够让我们理解天人相应的微妙。一如物候的“天地始肃”,君子当以身为度,去辩物居方,谨言慎行,反省收敛,才能在千变万化的时空中适得其所。

期盼通过二十四节气茶会这样一种形式,能搭起一座桥梁,让饮茶日常化,让传统生活化,把“茶为国饮,健康饮茶”的理念分享给更多人。

抗击疫情,你我同行!

来源:滨州市茶文化协会

AY 本文来源:鲁中晨报 责任编辑:田望月_SD420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房产
+ 加载更多新闻

【TED】怎么就你减肥比别人难

热点新闻

态度原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返回新闻首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