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淄博广大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在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方面成绩显著,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为落实淄博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高质量发展“树标对标夺标”行动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全市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日前,市委组织部严格程序办法,组织选树了100名村(社区)“担当作为好支书”。即日起,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委党史研究院联合,会同多家媒体对“担当作为好支书”进行集中宣传报道。
每逢春耕秋收时节,在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北沈村的广阔田地里,活跃着一支拖拉机队伍奔驰在田间地头,帮助村民收割、耕耘、运输、播种……
这个场面,二十多年来,在北沈村年年上演,从未改变。
二十多年间,当年拖拉机队伍的带头人张忠德已从精壮的小伙成长为北沈村的带头人——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二十多年间,北沈村也从土胚房林立,没有一条硬化路,到如今道路平坦、院落整齐、村民安居富裕,成为远近闻名的“淄川区文明村”。
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都为张忠德点赞。
张忠德和村委委员到田间察看玉米长势。
今年55岁的张忠德,1995年任北沈村村委会主任,2003年任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至今,现为淄川区人大代表。25年来,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用实干和奉献,倾心尽力的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路子。
在他的带领下,北沈村先后获得“淄川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淄川区环村绿化先进村”“淄博市模范村民委员会”“淄川区文明村”等荣誉称号。张忠德本人获得“淄博市优秀村民委员会主任”“淄川区五一劳动奖章”“淄川区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等多项荣誉。
虽然众多头衔和荣誉加身,张忠德却说,自己依然是当年的那个“拖拉机手”,只要开得动机器,就会一直耕耘在北沈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走马上任 村企扭亏为盈
1995年以前,年轻的张忠德曾是村里的拖拉机手。
村民遇到突发疾病,谁家媳妇要生孩子,送医院,只要找他帮忙,热心肠的张忠德从没有推脱过。由于踏实能吃苦,待人真诚,1995年村两委换届时,在村民们热切的期盼中,张忠德被推选为北沈村村委会主任。
上任伊始,张忠德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清“家底”。没有想到的是,村集体企业账目混乱,竟然是负数!这让张忠德心头一颤。
“当年村里有几个小煤井和三个瓦厂,实行企业自行管理制度,由于管理不善,不仅账目混乱,而且一直赔钱。”张忠德表示,当时村企产品定价不一,关系好的,管理人员甚至不收取费用,账目一片混乱,集体资产流失,收入成为负数,导致村民为此怨声载道,干群关系紧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经过反复调研商讨,张忠德决定将村集体企业管理权限重新纳入村“两委”管理,解聘原有企业管理层,并重新规范价格,实行产品明码标价销售,并将村企业收支情况定期向村民公示。
那时的张忠德,白天盯着生产,晚上睡在瓦厂,通过一段时间的整顿,村企重新焕发活力。当年就还清了企业欠款,并盈利100余万元。
有了第一桶金后,更加坚定了张忠德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的决心。
无私付出6辆拖拉机彰显为民初心
“村民选我当村干部,是大家对我的信任,如果不把工作做好,怎么对得起他们。”怀着这种想法,张忠德恪尽职守,用实际行动诠释自己的为民情怀。
每到春耕秋收时节,张忠德带领着村“两委”成员熟练地驾驶着拖拉机奔驰在田间地头,帮助村民抢种抢收。
谈起拖拉机,张忠德的思绪回到了24年前。
1996年,靠着瓦厂和煤井挣来的钱,经村“两委”研究决定,村里成立组建了农机队,购买了6辆拖拉机,作为村集体资产,无偿提供村民使用。为了节省集体开支,张忠德决定,拖拉机驾驶员由村“两委”成员担任。
“那时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由于缺乏农用机械,每年农忙时节只有上外村租用,租赁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张忠德表示,24年来,这6辆拖拉机,对于部分贫困家庭来说,享受免费的机械进行春耕秋收,就能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让他们得实惠。
如今,北沈村共有850户人口,仅玉米种植就达1000余亩,村“两委”成员每年需要帮助村民劳作20余天。
“我们村民这些年来,从未花钱租赁拖拉机耕地,真好!感谢村‘司机班’、感谢张书记。”谈起受益,北沈村种植大户张大叔伸出了大拇指连连称赞。
民心在哪里,工作方向和重点就在哪里。二十多年来,靠着村集体的6辆拖拉机,张忠德带领着村“两委”成员当小工、出大力,用吃苦节省的方法赢得了民心。
村里协调有关部门健全的交通标识,安装了路灯。
改善民生 建设宜居环境
全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差,一直是张忠德的一块心病。
转机终于出现了。2009年湖南路北沈村段升级改造工程,张忠德与村“两委”多次开会研究,最终确定了路段改造村民搬迁与回迁安置房建设同时进行的工作方案。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路面需要拓宽至50米,涉及沿线的北沈村居民共有108户拆迁户需要安置。张忠德连续三个半月靠在拆迁现场,想方设法安置拆迁村民,最终全部拆迁户顺利搬迁新居。
谈起当年的经过,张忠德感慨万千,“湖南路升级改造是改善村居环境、营造交通便利的好事,但大部分村民害怕自己利益受损表示不理解。”
他一方面积极争取政策建设回迁安置房,另一方面挨家挨户耐心做工作。为了建设回迁房,他多次向上级单位申请要政策,到有关部门跑手续。回迁房建设缺少资金,他多方求援,靠着赊工赊料,硬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盖起了5层安置回迁楼房。
拆迁攻坚阶段,他与村两委“成员”连续登门入户,每天都坚持至凌晨,与拆迁户讲政策算经济账。
功夫不负有心人,连续的登门做工作,拆迁户最终被张忠德的诚心打动,签订了拆迁协议。因此,北沈村提前半个月完成上级规定的拆迁任务,大家顺利搬迁至村里新盖的楼房。
入村的柏油路。
108户拆迁户无一人上访。
“当时真的没想到,从项目拆迁改造到搬进回迁安置房,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采访中,村民陈大姐掩盖不住内心的满足,2009年底,他们全家人就搬进了新房, 回想当初一家5口挤在陈旧的土房子里,看着如今宽敞明亮的楼房,内心觉得无比幸福。
张忠德告诉记者,“现在路宽了,两边还进行了绿化,拆迁户也住上了楼房,村民才说我们当时的决策是对的。”
依托村内新修建回迁楼房,张忠德开始致力于美丽村庄建设。
为彻底解决村庄脏乱差问题,村内先后投入30余万元将村道路两旁进行绿化改造;投入20余万元建造垃圾池,净化村内卫生环境;投入30余万元,对村内自来水管道进行改造升级;投入80余万元,对全村路灯进行升级……一张张清单罗列在村民心间。
如今,村庄内的绿树花红,道路宽了,路灯亮了,村民笑了。在北沈村村民眼里,张忠德是一名“好支书”,他用奉献、实干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职责,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拥护。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江学俊 记者 任灵芝 见习记者 魏智健)
干净整洁的居民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