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26天,行程1万余公里,“淄博援藏25周年”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采访团进藏采访暨鲁中晨报“帐篷医疗队”义诊活动圆满结束。回想这26个日与夜,赶路的疲惫、路途的艰险、老乡的温暖,一路披荆斩棘,一路播撒爱心,更是真切感受到了援藏干部的奉献精神。
△7月12日,西藏拉萨,采访团和前来看望的淄博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领队、昂仁县委常务副书记毕宝锋(前排右三)等援藏干部合影。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走了1万多公里的路,我们没有感受到蜀道的“登天”之难,但无论是穿越秦岭,还是车行318国道,亦或跋涉扎墨公路,最后沿青藏公路返程,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佩服那些筑路工人——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克服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硬是把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与内地紧密连接起来。路,不仅是物资交流的渠道,更是人心相近的需要。有了路,西藏和内地的距离拉近了,无论是去西藏的创业者、旅游者,还是从西藏到内地的藏族同胞,人们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一股助推西藏发展的无形力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7月4日,318国道巴塘段,抢险施工机械正在清理塌方路段。
△7月7日上午9点45分,去往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墨脱县的波墨公路上,一辆大货车通过一处塌方路段。
△7月6日,通往墨脱的波墨公路旁,采访团成员发现路边有很多垃圾,主动停车收集垃圾,并带至城区投入垃圾箱。
今年是“两路”(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通车66周年。66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沿途群众组成11万人的筑路大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修筑了川藏、青藏两条公路,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由此树立了“两路”精神的丰碑。
“两路”精神不但体现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更是各民族大团结的结晶。一路走来,我们看了“两路”精神在当代公路人身上的继承——他们在塌方路段冒险清理,他们在沉降路段紧张施工,他们在烈日下为青藏高速挥汗如雨……
△7月5日,318国道西藏芒康至八宿段,本报记者韩凯在堵车等待期间赶写稿件。
从成都到雅江,翻越川藏线上第一座4000米以上垭口——折多山垭口,有的同伴第一次尝到了“高反”的滋味;从波密到墨脱,小心行驶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挂壁公路上,一侧是垂直的山体,另一侧是万丈深渊;从拉萨到昂仁,海拔从3650米提高至4380米,不少同伴体会到了700多米海拔带来的巨大变化,多人彻夜难眠;从那曲到格尔木,披星戴月,行驶16个小时穿越了西藏与青海间的广袤无人区……
有人说,走在西藏的路上是“眼在天堂、心在地狱”——美景让人目不暇接,但不时出现的“高反”又让人痛不欲生。青藏高原的路,既能通向远方,也能通往心灵深处,人们向往它、挑战它,最终统统被它征服。
在赶路的同时,我们没有忘记使命——不管是援藏主题还是义诊主题,此行都是在传递爱心。虽然我们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很渺小,但只要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不会袖手旁观。于是,就有了“路遇生病骑行者出手救援”,就有了“为高反游客提供医疗帮助”,就有了“扎墨公路塌方路段的奋力推车”……当然,还有在昂仁县和援藏医生共同开展的爱心义诊、在牧区藏族同胞帐篷里的送医上门。
△7月14日上午,昂仁县日吾其乡人民政府院内,淄博潍淄骨科医院院长陈百山正在给一位前来问诊的藏族老人诊治。当天,在淄博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和淄博市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帮助下,新华制药·鲁中晨报帐篷医疗队走进雪域高原,在海拔4280米的西藏昂仁县日吾其乡开展义诊活动。日吾其乡的乡亲们纷纷赶来求医问药。6位医务工作者克服高海拔缺氧等困难,先后为100余名当地群众进行诊治,并免费发放爱心物资。
△7月14日上午,昂仁县日吾其乡政府院内的义诊现场,援藏干部们给现场群众免费发放爱心物资。
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得到了多少,而是给予了多少。当听到受助骑行者的一声“谢谢”,当握着康复游客颤抖的双手,当看到藏族同胞灿烂的笑容,同行的伙伴们忘却了昨夜的失眠、赶路的疲惫、高反的痛苦,直抒胸怀:“这一趟,值了!”
更让人敬佩的是那些援藏干部,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他们远离故乡和亲人,忍受着长期的“高反”折磨,牢记使命、埋头苦干。昂仁的冬天可不管你是否适应这里的气候,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能把水管冻裂、下水道结冰。如果半夜里要上厕所,援藏干部只能钻出被窝,穿上能穿的所有衣服,穿过马路,到对面的公共旱厕解决问题。这样的情景,就发生在2018的冬天。
我们可能永远没有机会体验昂仁的冬天,但通过干部的讲述,多多少少能够想象出它的冷酷无情。新建的宿舍楼况且如此,我们实在无法想象,在只有平房的2015年之前,援藏干部们如何度过了昂仁的冬天?就在今年上半年的一次下乡义诊中,援藏干部和援藏医疗队3天时间跑了多个高海拔的牧区乡镇,其中一个乡镇要绕经阿里地区,他们特意选择在阿里地区的一个县投宿,以为住宿条件能稍微好点,结果一行人还是整夜难眠——不是被憋醒,就是被冻醒。
△7月5日,318国道芒康段,采访团团员们合力将坠落在路中间的一块大石头搬离公路,以保证后方车辆的通行安全。
△7月5日8:20许,318国道昌都市芒康县登巴村附近,27岁的小范出现了明显的高原反应——头痛、乏力,他蹲在路边,表情十分痛苦。发现这一情况后,新华制药·鲁中晨报帐篷医疗队的医护人员迅速展开救助……
援藏3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高海拔带来的缺氧、低气压环境,就像将人置于失重的太空,无处躲藏,只能适应。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援藏干部们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和强大的战斗力,他们下乡搞调研、提前做规划、奔波忙招商、努力跑项目,一个个援藏项目的落地实施,正在一点点改变着昂仁的面貌和未来。这种改变,既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特色产品展销中心里,不知有多少群众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崭新的学校运动场上,不知有多少孩子有了成为运动员的志向;越修越好的盘山公路上,不知有多少车辆载着藏族同胞的梦奔向小康……
7月的西藏,晚上9点多天还是亮的,早上7点多天还黑着。每天大部分时间在赶路,经常吃饭吃到半夜,第二天天不亮就又启程了。一名同伴说:我们是按照西藏的时间休息、按照淄博的时间开工。虽然辛苦,但不辱使命。如果把这次活动看作是西天取经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取回了真经!
△7月8日12:10左右,波墨公路一个泥泞的陡坡上,一辆车的车轮打滑爬不上去,阻碍了后续车辆的通行,采访团的团员们赶紧上前帮一把。
这真经就是“老西藏”精神,也是“两路”精神。通过一篇篇报道、一张张图片、一段段视频,我们把这些“真经”传回了淄博、传递到了互联网世界。如果能给转型中的淄博带来哪怕一点一滴的精神力量,我们也将倍感骄傲,我们相信远在昂仁的援藏干部也会感到欣慰和自豪。
△7月15日,珠峰北坡大本营,采访团在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纪念碑前合影。
记得在昂仁吃的第一顿饭,说起这些年来遭遇的种种困难,一名在藏汉族干部几度哽咽;在离别的餐桌上,有同伴回忆起第一批援藏干部的不易,激动地落泪。送了一程又一程,在分别的高速公路上,我们不禁和援藏干部抱在一起,拍拍对方的背。话不多,句句真挚。
如今已经身在淄博的我们,借用古人送别好友的诗句,真诚地为远在昂仁的朋友送上祝福——“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晓明 韩凯 王兵 通讯员 刘金辉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