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廷山同志是淄博市第七批援藏干部,2013年6月下旬入藏担任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昂仁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2016年6月底完成援藏工作返回淄博。
付廷山(左一)在困难老党员家中走访、慰问。
援藏的岁月是付廷山同志永远无法忘却的回忆,每每回顾起那段时光,热情的在藏干部、淳朴的藏族同胞、团结的援藏兄弟,青稞酒、酥油茶、迥巴藏戏、万年雪山、高原湖泊、蓝天白云等经常浮现眼前,令他思绪万千。他表示,再有合适的机会,他还想踏上那片一代代援藏干部共同奋斗过的热土,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算是了却了自己一个心愿。
7月15日上午,付廷山同志在淄博市国资委办公室接受了记者采访,回忆了那令他难忘的三年。
踏遍城乡,两大战略振兴经济
昂仁县域海拔高、地域广、牧区多、人口居住分散、产业单一、能源供应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付廷山同志分管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与当地干部和援藏同事深入乡镇、农牧区、矿区调查研究,为县域经济把脉开方,制定了“牧矿兴县和旅游开发战略”。两大战略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桑桑牌”酥油畅销藏区,农畜养殖合作社、农畜交易市场、牛奶和酥油加工公司等富民项目稳步实施;已探明的铅锌矿、铁矿、铜矿、金矿等矿带,进入试勘探开发阶段;完成县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援藏项目旅游文化广场建成投入使用,策划了唐东杰布纪事馆、旅游产品市场、历史名人遗迹以及日吾其金塔、神山圣湖、高原温泉群、藏羚羊和藏野驴活动区、高山大寺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景点。
付廷山与当地干部研究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经历过风雨,才懂得彩虹
三年来,付廷山同志主导和参与了县城改造、城镇化改造、新农村建设、文化设施建设等多项工程,件件关乎民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项目施工最大的困难是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高寒缺氧和可施工时间短等因素,给正常施工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付廷山回忆道,每年6月初气温升高土地解冻后才能正常施工,到了10月份雨雪天气来袭,土地再次结冻,只能待来年施工。为了充分利用4个半月的宝贵时间,需将项目申报资料、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招标工作、施工用原材物料等提前准备好,确保一达到条件就能立即开工。
说起县城改造、小城镇化建设、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文化旅游项目,付廷山如数家珍。“想到改造后宽敞的县城道路、整齐的路灯、绿草茵茵的淄博人民公园,看到漫步在唐宗杰布旅游文化广场的藏族同胞,特别是卡嘎镇卡嘎村、桑桑镇余松村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及219国道上卡嘎镇小城镇建设项目完工后,看到蓝天白云下,房屋上红旗飘飘,面貌焕然一新的小城镇和新农村,心中很是骄傲。”
付廷山(左二)检查指导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
挖掘文化,打造地域特色品牌
“高原高寒的原因,酥油是藏区农牧民常用的生活品,除农耕或放牧时间外,农牧民在家中或帐篷中的时间比较多,产生很多手工艺品,如六玄马头琴、藏式家俱、佛鼓等,挖掘地域文化,打造特色品牌,兴一业可旺百业。”付廷山同志与当地干部和援藏干部还深挖本土特色文化,积极研究发展当地特色产品。桑桑牌酥油是桑桑镇特产,经过投资扩产、提升品质和完善包装,加大推广和宣传,已成为藏区知名品牌。
昂仁县的迥巴藏戏是蓝面具藏戏剧种中一个重要的流派,也是藏民族戏剧中最古老、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援藏期间,第七批援藏干部协助昂仁县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迥巴藏戏传作为县文化品牌进行打造,在政策、资金及宣传展示等方面进行扶持,有力推动了迥巴藏戏的传承保护。“通过置办演出迥巴戏所需行头,培育新人加强传承,组织演出等方式,逐步搭建起了一个大家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使这个老戏种焕发了新的活力。”付廷山告诉记者,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重拾老手艺,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心系高原,万水千山情谊相连
“记得援藏工作结束离开的那天,送别的队伍依依不舍地和我们道别,我的脖子上不知道挂了多少条哈达,那一条条饱含祝福和敬意的哈达沉甸甸的,让我不禁放慢了离别的脚步。”付廷山说。
在付廷山看来,援藏不只是给这里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更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的传递,一种对国家关怀和关爱的传递,用心用情用力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援藏干部们为西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无私奉献着,与当地居民同吃同住,早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现在付廷山会经常与那边的好友电话联系,他还多次邀请他们来淄博,来看看自己的家乡,感受一下淄博人的热情和好客之道。
在采访过程中,为了让记者更直观地了解部分项目的建设情况,付廷山随手画出了当年县城改造时的地理规划,当地干部和村民的姓名他也能随口说出来。“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回去一趟,看看昂仁这几年的变化,约几个老友叙叙旧,尝一口浓浓的酥油茶。”付廷山告诉记者,昂仁的三年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三年。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蒲泫奇 通讯员 刘金辉 刘涵清)
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办公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