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敦金。
“三年援藏经历,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老西藏精神让我终生受益。”2020年8月15日,张敦金告诉记者,他2007年重返昂仁,2010年重返西藏,2018年重走援藏路,自费拍摄纪录片《不忘初心、重走援藏路》被省市委组织部、中组部和学习强国采用,而这一切都是缘于援藏这份情结。
1995年4月,时任淄博市委政法委调研科副科长的张敦金成为首批援藏干部。“鲁中晨报援藏25周年的这次对援藏工作的系列报道,之所以选在今年5月15日开始刊发,那是因为1995年的5月15日淄博市委、市政府给我们7名援藏干部送行,也是我们告别家乡亲人开始三年援藏的日子。”
进藏:特别能吃苦
随着张敦金的思绪,镜头拉回25年之前。经过严格的体检和政审后最终确定张敦金为淄博首批援藏干部之一,当时的市委政法委领导还提出了:“远学孔繁森,近学张敦金”的口号,号召全市政法系统向我学习。“其实当时也没多想,就觉得既然组织上选定了我,作为中共预备党员就要勇于担当,坚决服从组织挑选,接受祖国召唤。”
张敦金说服家人,告别父母和年仅三岁的孩子,义无反顾踏上了陌生又充满挑战的援藏征程。
这一年,张敦金30岁,是淄博首批援藏干部中最年轻的。其他六位援藏干部分别是淄博市副市长、山东援藏干部总带队、日喀则地区行署副专员王书坚,昂仁县委书记(淄博市教育局党委书记)黄希俭,县委副书记(淄博市商业局党委副书记)翟乃利,县政府副县长(淄博市农业局党委副书记)李勇,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淄博市总工会办公室副主任)赵立军,县乡镇企业局局长(淄博市桓台县侯庄镇党委书记)于克诲。
对于年轻的张敦金而言,援藏任务是他参加工作以来,接受的最重要的一次任务,内心之忐忑可想而知。
因为是淄博首批进藏干部,各级领导和亲朋好友十分关注。出发之前,淄博市委政法委的领导专门安排欢送仪式,然后又与磁村老家的领导道别,他们更是得到了淄博市委市政府的最高规格礼遇——时任市委书记杜祥荣和市长李书绅一起为他们送行。
5月20日,张敦金他们乘坐波音747飞机落地拉萨贡嘎机场。一下飞机,感受到高原的风光和气候,张敦金竟有了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感觉。
很快,张敦金的悲壮感觉得到了证实。在众人乘坐越野车沿雅鲁藏布江浩浩荡荡地直奔日喀则的同时,高原反应开始袭击每一位援藏干部。在淄博援藏干部中,高原反应最剧烈的是翟乃利和张敦金。“我躺在床上呼吸明显加快,头晕恶心,后脑发紧,大脑空白,只感觉自己像在云海里飘荡。”张敦金到达西藏的第一夜几乎无眠,睡去醒来,醒来睡去……
说是面对死神的威胁,毫不为过!第二天,张敦金起床后,发现自己除了流鼻血,嘴唇绛紫之外,浑身软绵绵的,整个人像是被抽了筋。“最凶险的是高原肺气肿,济南的一名援藏干部就因为病情严重,危及到了生命,连夜用飞机送回内地。”
“就算是到了这种程度,翟乃利同志还是坚决要求跟大家一起赶到昂仁县,他表示,就是死也要死到昂仁县去。”张敦金告诉记者,关键时候组织出面了,王书坚亲自和翟乃利谈话,组织上决定让他们两人留在地区医院治疗,必须无条件服从。
坚守:特别能忍耐
张敦金告诉记者,不要以为熬过最初的高原反应就适应了,这仅仅是开始!
“平时我们觉得感冒是小病,但在高原上,感冒是致命的。”有一次,张敦金感冒了,在县里打针怎么也不见好,他只好赶到日喀则地区医院治疗。一看他这个情况,医生连声质问,为什么不早来?“差点发生生命危险!”
高原上最常见的就是缺氧,这导致援藏干部们晚上很难入睡。失眠是件最痛苦的事,辗转反侧,数数、看书都不管用,“最后,只能靠安定片入睡。三年下来,粗略一算,我竟吃200多片。”
其实,失眠只是缺氧导致的最容易克服的问题,大脑缺氧让援藏干部经常发生提笔忘字的现象,很简单的字就是想不起来,记忆力明显下降。
张敦金记得有位援藏干部给家人写信,其中一个字怎么也想不起来,便打了个空格准备写完信后再去查字典,结果写完信后,就把查字典的事情给忘了。家属收到来信,认真替丈夫把空格填上,回信中心疼地调侃道:“你这是让我考试做填空题吗?”
援藏期间,张敦金是援藏干部们的笔杆子和大脑——负责县政府和援藏干部中心组所有材料的起草工作,并负责摄像、摄影和宣传报道工作。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全由张敦金一人起草并负责校对,在报纸刊物发表了多篇关于援藏工作和昂仁县发展变化的报道,并创办了图片宣传展板,引起藏族干部和群众的关注。
尽管条件如此艰苦,每一位援藏干部都能顾全大局,以身作则,讲政治、讲奉献。有的同志带病坚持工作,白天按时上班,晚上输液治疗。三年中,淄博援藏干部中有三位同志家中父母去世,他们仍忍住巨大悲痛,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们坚持不搞特殊化,工作中能干的事,不管份内份外不推拖,都按时完成。”
工作:特别能战斗
“三年来,黄希俭、翟乃利、李勇等同志多次带领工作组深入农区和海拔5000米以上的牧区检查指导工作,访贫问苦,跑遍全县17个乡、100多个村。”张敦金告诉记者,1996年11月在抗雪灾工作中翟乃利、李勇各带一个工作组在高海拔牧区爬冰卧雪,艰苦工作。“当时下了大雪,根本无法通车,但是为了查看灾情,李勇同志骑马跑到最边远的宁果乡,这一趟,往返就是100多公里!李勇脸上冻伤,但是他仍坚持工作。”
克服了无数困难,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淄博市的援藏干部们制定了《昂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三年扶贫攻坚实施意见》《对口支援工作十年规划》《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科技兴县规划》等文件,使全县的各项工作都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最让我感动的是黄希俭同志。”张敦金告诉记者,他至今记得,黄希俭到自己的联系点调查研究工作,帮助制定发展规划。
目睹当地群众的艰苦,黄希俭为扶贫点的群众捐送物品,为小学生购买学习用品,“1997年又带头为贫困户捐献个人工资资金1900元。”
援藏干部们的努力工作赢得荣誉和信任,1996年“七一”那一天,昂仁县委表彰了21个先进党支部和50名优秀共产党员,张敦金和赵立军因工作成绩突出,受到县委表彰……
帮扶:特别能团结
“根据我们的摸底调研,淄博市委精心挑选了两批15名专业技术人员来到昂仁进行帮扶,这些专业技术人才利用各自的技术专长,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保证了各项重点工程的顺利进行,医务人员热情为群众治病得到了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张敦金告诉记者,其中昂仁县人民医院创建为国家I级甲等医院;教育工作得到全面加强,新建改建了12所农牧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76%;建立了县科委,制定了科技兴县的五年规划;淄博市机关万名干部为昂仁人民捐赠过冬服装2.1万件。
交流并不是单向的,在援藏干部们的努力下,昂仁县14名区级以上干部到淄博市考察学习,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让大家在解放思想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农牧业生产是昂仁县的基础产业,援藏第一年,1996年,昂仁县粮油总产达到2744.09万斤,比上年增产161.87万斤,各类牲畜存栏达到60.16万头(只、匹),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收入达到890.2万元,财政税收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张敦金自豪地告诉记者,通过各种帮扶,淄博援藏干部跟当地老百姓紧密团结在一起,铸造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成绩:特别能奉献
“淄博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高度重视对口支援昂仁县工作,援藏三年,先后无偿支援昂仁县资金和物资总值580余万元,优先用于发展昂仁县的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脱贫工作。”张敦金一项一项给记者介绍,淄博市先后完成的25项援助项目,其中包括两所淄博希望小学、昂仁县委党校、农牧区民办小学改建、县城中心路、县城总体规划、县文化馆、县机关食堂、县藏药加工厂、县防疫站、儿童乐园工程、闭路电视系统、县程控电话扩容、乡政府驻地照明用电、牧区干部办公、住户、县城防洪坝桥、县礼堂维修、县羊毛加工厂、县办公用车等工程项目,
“这些项目都做到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使用。”
“我印象最深的是,淄博市委副书记邹大民和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徐长玉先后率党政代表团来昂仁检查指导工作,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张敦金告诉记者,领导们亲自为淄博市援建的希望小学、藏药加工厂、卫生防疫站、县城中心路、闭路电视、县机关食堂等项目进行了竣工剪彩。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是我们老西藏精神的精髓,三年的援藏经历,让老西藏精神融入了我的灵魂,成为我一生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特别怀念那段岁月,那段宝贵的经历淬炼了我年轻的生命。”站在书橱前,张敦金捧起《淄博援藏纪实》这本书,无限深情地说道。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波 通讯员 刘金辉)
张敦金同志简历:
1981.07—1984.09淄博市第四中学学生
1984.09—1988.07山东省委党校学生
1988.07—1990.07淄川区党史委办事员
1990.07—1992.03淄博市委政法委调研科办事员
1992.03—1994.08淄博市委政法委调研科科员
1994.08—1995.04淄博市委政法委调研科巡视员(副科级)
1995.04—1995.05淄博市委政法委调研科副科长
1995.05—1998.09西藏自治区昂仁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主任(正科级)
1998.09—2000.08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科长
2000.08—2003.01张店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2003.01—2011.11高青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副县级)
2011.11—2011.12淄博高新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2011.12—2017.01淄博高新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2017.01—2017.10淄博高新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员额法官
2017.10— 淄博高新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三级高级法官
干部群众观看援藏工作展览。
下乡调研途中。
工作三年的办公室。
下乡调研途中与县委书记黄希俭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