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行驶在陡峭狭窄、崎岖蜿蜒的川藏公路上,车窗外的路边不时会闪过一辆辆摇摇晃晃的自行车和一个个踽踽独行的身影。
这让坐在车上也觉得疲惫不堪的我们感到惭愧的同时,也从内心深处对这些人产生深深的敬意——虽然他们当中能够完成整个行程的人是少数,虽然网上有人调侃说骑行318和城里开咖啡馆、丽江开客栈、辞职去西藏一样成了新“四大俗”之一。但,在这空气稀薄的地带,在这坡陡弯急的天路,靠着自身力量挑战身体极限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尊敬。于是,在紧张行程之中,我们也抓拍了一些川藏线上的骑行者和徒步者,并与其中部分人进行了简单交流。
△7月6日,318国道然乌至波密路段,一名“骑士”驾驶摩托车穿过被淹没的公路。
7月6日,在通往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西藏墨脱的波墨公路上,记者遇到了在晋江从事榴莲生意的王自强。他说,最近因为生活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决定独自徒步去墨脱,想要通过远足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状态,理顺自己的思路。平时在俱乐部练习拳击,身体素质相当不错的王自强7月1日乘飞机到拉萨,然后经林芝到波密,最后从波密开始徒步,计划利用3天时间走到墨脱。也可能是刚刚开始徒步,也可能是天性使然,外表儒雅英俊的王自强身着黑色的上衣、蓝色的牛仔裤、黄色的高腰皮靴,看上去既时尚又利索。与其他穿着鲜艳、风尘仆仆的徒步者不太一样。
△7月6日,通往西藏林芝市墨脱县的扎墨公路上,来自福建晋江的王自强正在徒步前往墨脱县城。他计划用3天时间从波密走到墨脱。
王自强告诉记者,沿着波墨公路走到墨脱后,他还要从派镇进山,翻越多雄拉雪山徒步到墨脱,而这才是最经典的徒步墨脱的线路。本报记者王晓明是资深驴友,深知在雨季翻越多雄拉雪山是极其危险的,可以说是有去无回,本地人都知道这一点,王自强不知道其中的危险。王晓明向他详细介绍了情况和危险,最终王自强接受了记者的建议,放弃了翻越多雄拉雪山徒步到墨脱的计划。
△7月4日,318国道甘孜至芒康段,来自福建的甘黎昆与途中遇到的一条流浪狗相伴而行。
7月4日,318国道甘孜至芒康段,一名高大的小伙子与一条小狗相伴而行,小伙子步履坚定,小狗围在他身边蹦蹦跳跳前行。我们赶紧停车跟他攀谈起来。
小伙叫甘黎昆,来自福建,6月22日从雅安出发沿着川藏公路徒步前往拉萨。交谈之后才知道,小狗并不是他的宠物,而是途中遇到的一条流浪狗。在翻越卡子拉山的时候,小狗开始一路跟随着他。有其他徒步者告诉甘黎昆,小狗是从新都桥跟着徒步者一路走过来的,到这里已经近160公里,中间跟随过好几个徒步者。大家都不知道小狗是外地游客丢失的,还是从本地人家跑出来的。甘黎昆一路照顾小狗,给它喂食,小狗也跟他非常亲密。考虑到自己无法长期照顾小狗,而且小狗两眼发红好像有眼疾,甘黎昆曾与一个客栈老板商量,老板也同意收留小狗,小狗却自己跑开了。等甘黎昆离开客栈,小狗又追上了他一起走。甘黎昆说,每当他住宿后,小狗就在店外等候;等他出发的时候,小狗又会跟着他一起出发。
8月17日,甘黎昆在微信中告诉记者,他现在已经到达距离拉萨200公里左右的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加兴乡,还有五六天就能完成此次历时2个月的行程。那条小狗,在我们遇见他们之后的两天,就跟着别的徒步者走了。对于甘黎昆和小狗来说,也许他们都在朝圣的路上,彼此能够相识相伴一段路,也是一段珍贵的缘分。
△7月6日傍晚,西藏波密县,来自潍坊的梁世刚和妻子正在用自带的炊具炖排骨。从6月26日出发以来,他们经常住在车上。
△7月5日上午,318国道昌都市芒康县登巴村附近,27岁的小范出现了高原反应,蹲在路边十分痛苦。见此情景,新华制药·鲁中晨报帐篷医疗队医护人员迅速展开救助。
除了这些徒步者和骑行者,记者在西藏八宿县然乌镇遇到的两位自驾川藏线的老人也令我们有些吃惊。7月6日一早,当我们要出发的时候,一位老人找到记者,请求把他的哥哥捎到林芝。“我们的车坏了,整个西藏都没有配件,得一周后才能从南方发过来。这里海拔近4000米,我哥快70岁了,心脏还不太好,身体受不了,能不能麻烦你们把他捎到林芝去?那里海拔低,能舒服些。我身体好些,还能扛住……”原来,两位老人来自武汉,67岁的退休教师欧阳建伟和弟弟欧阳建武。他们6月19日从武汉出发,欧阳建伟不会开车,就由驾龄不长的欧阳建武一个人开着一辆破旧的轿车出发了,目标是2个月内到达拉萨。我们采访团大多是年轻人,路上轮流开车,尚且感到非常疲惫。记者看到两个人只带了一个不大的行李箱,里面只有几件简单的随身衣物和洗漱用品。记者将欧阳建伟捎到林芝后,当晚,欧阳建武搭乘另外一辆车赶到了林芝。欧阳建伟告诉记者,以前他很喜欢旅游。疫情防控期间,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老哥俩一拍即合,在没有替换司机的情况下就勇敢出发,踏上了很多人都想去而不敢去的川藏线。
每个行进在进藏路上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
300多年前,蒲松龄在大道旁摆上茶摊,免费邀请过往行人喝茶,听他们讲故事,从而搜集到大量素材,帮助他写成《聊斋志异》一书。如今,如果有人在川藏线上做同样的事,相信他会看到更加丰富的人生百态,也许会产生另外一部鸿篇巨制。
(文/图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晓明 王兵 韩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