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记者从新华书店了解到,8月23日(本周日)上午9点30分,将在新华书店3楼举行《为文有时》新书读者见面会。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新书《为文有时》是《大众日报》高级编辑刘君的一本编辑手记,记录了其在编稿、组版过程中心有所动、有感而发的文字。 “天下万物皆有时,播种有时,收获有时。”书封上的这句话,可能很多人想不到,这本书的“播种”竟然跟淄博有莫大关系。
“刘君在一篇手记里说:‘喜欢什么样的散文,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而真正好的散文,不在乎整体的优美,不在乎它写了什么,告诉了读者什么,而在于让读者想到了什么,有多少人唤醒。’——她的手记也大都有‘唤醒’的功能。”上述文字摘自刘君《为文有时》的序言,这是淄博沂源已故著名作家刘玉堂先生生前写下的。
“这样的文字,你肯定会有所启发,有所顿悟。你再写类似的文字的时候,差不多就会想起来,从而使自己的写作逐步走入艺术自觉,也使自己的文字多一些信息或含金量。”记者读到这段话的时候,瞬间了解到刘玉堂先生对这位忘年交的淄博“老乡”有多么看重。
之所以称刘君为淄博“老乡”,这是因为她在淄博电台工作了整整9年时间,回到淄博来举行这场新书发布会,也可以说更多的是源于对淄博的一份深厚的感情。
在上周六的济南新书读者见面会上,刘君分享了《为文有时》创作缘由和创作故事,提到了这本书其实就是源自自己在淄博的这段经历——“这些编辑手记,源自自己当年在电台工作时的习惯,喜欢在节目的开场聊几分钟,从听过的一首、新买的一件衣服、去过的一个地方说起……丝毫不造作地表现自己的感情。一开始位置不固定,只是希望自己和作者有个交流。后来固定下来,反倒觉得有压力,但也有了动力。……写手记过程中,著名作家刘玉堂先生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他肯定我‘擅于用自己的生活细节穿插其间,用一些看似无关的随想将其拢到一块儿。我最大的感受是,写这本编辑手记,促使我思考更多的东西。”
可以说,《为文有时》这本书就是源自刘君在淄博工作期间养成的习惯。第一次认识刘君老师是在2008年3月,当时山东新闻奖副刊评奖在博山举行。不久之后,我去海阳参加会议期间,刘君老师又引荐我认识了刘玉堂先生。
“刘玉堂先生给予这本书非常恰当的评论,可惜他不能亲自看到他所夸赞的这位既有江南秀女文采,又有齐鲁大气风范的奇女子的成果面世。但我相信,刘君的文学表达和书写,会在某个节点让玉堂老师看到,并发出睿智的、会心的微笑。“对于《为文有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掖平是这样解读的,“这本书既可以作手记读,又实实在在超出单纯手记,尽鞣了散文之美,表达了深入浅出的抒情之美、哲思之美。”
中国作协会员、大众报业集团培训委总监逄春阶是刘君十几年的同事,他毫不掩饰自己对老同事的褒奖:书中121篇文章,就是121颗珍珠,《为文有时》把它们串成了一条项链,让零碎的信息有了整体感,而刘君的散文自带一种节奏感,宛如一首优美的曲子。“作为山东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同仁,这是研究会成立以来,第一本由副刊编辑出版的编辑手记,填补了空白;作为同事,我很敬佩她的勤奋。‘言有物而行有恒’,写作者按这个规律写,就能取得不错的成果。此外,这本书有好散文所应有的像音符一样节奏感,让我所不及。书中插入的书画作品很有价值。
目前,淄博市新华书店已经有《为文有时》这本书在销售。淄博职业学院王晓红老师告诉记者,她十分期待这场新书读者见面会,“一直非常关注刘君的创作,多年的副刊工作把她的文字锤炼地越来越准确精炼,她说这本书更适合中学生读,她这句话很谦虚,但我们的确需要这种规范的文字和阅读。”
“书香淄博·全民阅读 淄博好书榜”活动由中共淄博市委宣传部、淄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淄博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淄博市齐文化研究院、山东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淄博分公司和鲁中晨报社共同主办,报名方式多样,读者推荐、作者自荐或团体报送等形式报名均可,请将参评书目和报名表发送至邮箱38112006@qq.com;咨询电话18265876701;座机0533-3585000;微信13011600029,请微信索要报名表。
样书报送地址:淄博市张店区柳泉路280号鲁中晨报1楼读者接待室 邮编:255000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波 报道)
山东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淄博分公司(简称淄博新华书店)隶属于山东新华书店集团,成立于1948年。经过70余年的发展,目前,淄博新华书店已成为淄博市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服务专业的图书音像发行商和文化渠道运营商,是一家集图书发行、多元产品、特色文创、文化活动、研学服务等为一体的国有文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