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前夕,汶上县文化馆馆员曾莉莉被评为山东省十佳好军嫂,并在颁奖会上作了典型发言。由此,她勇挑家庭重担,全力支持丈夫保家卫国的事迹迅速传开。
今年36岁的曾莉莉,是一位普通的文化工作者。丈夫王启武是火箭军士官学校一名教官,从中国石油大学一名国防生,走进火热的军营,在部队服役已经16个年头。2011年他们结婚,从此曾莉莉成为一名光荣的军嫂。
对于军人的家属,即意味着分多聚少和吃苦付出。虽然是这样,曾莉莉对选择军人做丈夫无怨无悔,因为从小就崇敬“最可爱的人”。她明白没有军人的付出和牺牲,就不会有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在婚后第二年,儿子朗朗出生了,初为人母的喜悦让曾莉莉忘记了剖腹产后的伤痛,忘记了丈夫因执行任务没等她坐完月子就返回部队的无助,看着可爱的宝宝,她心里无比甜蜜。
尽管是军人家属,照顾家里老人孩子天天忙得脚不沾地,但干好本职工作仍然是自己的第一要务。曾莉莉在工作上从没有拿家里丈夫当兵、孩子太小、老人有病说过事,而是更积极更认真去工作,还经常参与策划县里举办的各类重要文艺活动。因工作出色,她不断得到单位全体同志们的由衷称赞,也经常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私下里人们都说她是个女汉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儿子两岁那年冬天,因患脑膜炎高烧不退,随之孩子的语言功能、智力发育陷入了停滞。孩子三岁时在北京儿童医院被确诊为重度孤独症。那一刻,曾莉莉的心忽然感到崩溃抓狂,头像雷击了一样,整个天就要塌了。在医院里她抱着孩子放声大哭。
孤独症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北京的医生说,这个病没有好办法,没有特效药,终生无法治愈,只能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改善症状。为了不影响丈夫工作,她独自一人承担起给孩子康复治疗的担子。从2017年初开始,她每周在济宁市区和汶上来回奔波带孩子做康复,熬尽酷暑,顶风冒雪,这一路走来吃苦受累自己也习惯了。但是每当看到孩子康复训练点滴进步的刹那间,每当丈夫立功受奖的喜报传来的时候,她觉得再苦再难都值了。
让家里雪上加霜的是,婆婆受不了孙子病情的打击,在情绪苦闷中病倒了。老人家先后两次突发脑血栓,出院后卧床不起,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吃喝拉撒全部都需要人照顾,感觉被生活一下子压得喘不过气来。
在家庭接二连三的变故中,丈夫萌生了转业的念头。为了让丈夫打消顾虑,不让丈夫在紧张的部队工作中掉队,曾莉莉给丈夫连线最多的是家庭的平安。她一直在给丈夫这样表态: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没什么大不了,无非也就是苦点累点,我一定会把咱妈和儿子照顾好。如果因为我没照顾好这个家,影响了你在部队的工作,我一辈子也不会心安的。请你放心、相信我能做好。
在最困难的时候,组织的关怀和领导同事们的关心帮助,给了曾莉莉巨大的勇气和支撑。汶上县文旅局和文化馆的领导,多次到家里看望、慰问,并在工作上给予照顾。在孩子康复上,汶上县妇联和市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给予了支持。丈夫所在部队的各级领导也多次到家里看望、慰问。
婆婆住院时,丈夫回家陪护了两个星期就因执行任务返回部队了,留下曾莉莉独自担负起照顾婆婆的重任。为让婆婆尽快好起来,她每天除了给婆婆端水喂药,还换着花样做好吃的饭菜,给婆婆进行食疗;当在网上看到脑梗患者多泡脚、多按摩有好处后,她又每天晚上给婆婆泡脚、按摩。功夫不负有心人,婆婆的病情一天天好转了,半年后,在别人搀扶下可以下床走动。虽然也留下了一些小的后遗症,但是医生说这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现在婆婆虽然还要每天吃药,但已经可以坐起来自己吃饭;孩子的康复也有了一些效果,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不良行为得到改善。既照顾脑梗后遗症的婆婆、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还要坚持上班工作,面对家庭的重担,曾莉莉始终深知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军嫂,再大的困难也得咬牙挺过去。
丈夫看到妻子这么辛苦、劳累,主动提出转业返乡时,被曾莉莉断然拒绝。她对丈夫说:“组织上叫我们转业可以,那是部队的需要。咱自己提出来要转业,再大的理由也是逃兵,咱可不能怎么做。”其实她明白这不是丈夫的本意,知道他热爱这身绿军装。丈夫听着妻子说的这些话,眼里噙满泪花。
在曾莉莉看来,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军嫂,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没想到会获得这么高的荣誉。她说今后会更加坚强的面对生活,一如既往照顾好家庭,干好本职工作,支持丈夫追逐强军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