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心和难点均在基层。面对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居民需求的不断变化,桓台县城区街道党工委坚持以党建融合引领社区治理,探索实施和完善“网格+党建”、红色物业等服务机制,有效整合社区资源,以社区党建凝聚党员和群众,从而实现党的领导,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提升广大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桓台县城区街道党工委书记秦永涛。
“网格+党建”,做好“街角”服务
“社会治理说到底是在服务和管理中有序地满足居民诉求,我们要寓管理于服务,寓服务于网格,精准把握群众需求,为其提供精细化的服务,才能顺应群众新期待,为居民打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近日,桓台县城区街道党工委书记秦永涛对记者说。
近年来,街道注重网格化建设工作,实现了网格化管理服务的全覆盖,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无盲区、服务无盲点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为了加强党的领导,为基层党组织装上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街道建立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宇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城市社区党组织体系。今年以来,城区街道在结合政法综治社会治理网格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基本网格进行了调整,目前街道共有网格190个,在网格内实现“网格+党建”、“网格+综治”、“网格+环保”等多网融合。
做好群众工作,有人办事是关键。为加强队伍建设,街道每个网格确定了1名网格长,由社区工作者担任,建立以社区工作者、网格员为主体,楼长、单元长为辅助,志愿者为补充,各类社会力量为外延的专兼结合的网格服务团队,进一步优化社区服务。自2019年起,街道创新实施了“全科社工”改革,每个社区每天安排2-4名工作人员轮值,为居民提供代办服务,其他人员深入挂包网格,精准掌握网格内人、地、物、事等情况,及时处理各类问题。同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加强为民服务的专业能力,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师考试,目前有32名社区工作者获得社工师专业证书。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选举了346名党员作为楼长,占比达24%。
如何充分调动网格内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工作?这成为街道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去年,城区街道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创新实施了“小板凳拉呱”工作机制,由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党员志愿者、楼长等组成拉呱小组,定期到楼宇巷口以拉呱的形式搜集和解决问题,将社区服务延伸至街头巷口。下一步,城区街道将进一步深化拓展这一工作机制,将“双报到”单位融入其中,为居民提供更加精准、精细的服务。
△为做好创城和大整治大提升有关工作,近日,桓台县城区街道党工委书记秦永涛(左二)和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到社区调研乱停车整治问题,并现场研究解决办法。
“红色物业”,社区治理“好管家”
物业管理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建设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居民非常关心的“关键小事”。城区街道辖区面积广,仅住宅小区就有173个,部分小区为单位宿舍楼,一座楼宇就是一个小区。街道按照“地域相近、方便管理”的原则,将住宅小区重新整合为57个,其中有规范物业管理的50个,住宅物业管理覆盖率达87.7%。截至目前,街道共成立业主委员会45个,基本实现符合条件小区的业委会全覆盖。
早在2018年,城区街道就提出了“红色物业”管理机制建设,通过单独建、联合建、选派党建指导员等形式,强化党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组织领导。街道先后成立了“红色物业”党支部10个,“红色业委会”16个,选派党建指导员18名,将物业服务企业打造成为党的工作队,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在疫情防控期间,各“红色物业”党支部积极行动,担当作为,为居民健康建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实现城区近15万居民“零感染”。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物业服务质量,街道牵头建立了“街道、社区、物业服务企业”三级联动议事协调机制,指导物业公司成立专门项目部,并在老旧小区探索建设社区管家一级服务站,全面推行24小时物业服务模式。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充分运用“五力合一”(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驻区单位)协调运行机制,按照“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的原则联议重大事项,及时帮助解决民生问题。同时,落实物业管理红黑榜机制和准入退出机制,按要求清退不合格的物业,保障居民权益。
下一步,城区街道党工委将着力加强“红色物业”骨干培训,建立“红色物业”示范实训基地,采取专题授课、跟班培训、岗位实践、案例教学等方式,对物业服务企业骨干人员进行培训,打造“又红又专”的物业管理骨干队伍,做实“好管家”物业党建品牌。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永成 通讯员 张莹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