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联合举办“百名法学会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中央和国家机关专场报告会,并通过人民网全球独家直播。(来自人民网,2020-7-29)
这场关于《中国民法典》的报告会,从各国民法典的制立、国内民法法律的演变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的阐述了《中国民法典》的产生。这部《民法典》的形成对中国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该法典从总体方面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不再似以前那样,出现法律条文冲突,出现各地执行法律不一,极大地规范了全国各地的自由裁量,也极大地缩减了民事冲突法律适用的范围,使得法律能更易被推广、适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王晨副委员长在民法典草案说明中也提到:“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均有其特定的时代含义。民法典常常是一个国家在历史的上升拐点处立下的一座里程碑。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民法典的制定,恰逢其时。
该法典在制成之初,便经过了多次打磨,相信不止一次经过面红耳赤的争论、精雕细刻的斟酌。该法典形成草案后,先后7次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讨论,征求到了90多万条意见建议。不管是达官贵族、贩夫走卒,还是历史古都、时代新城,均弥漫着讨论的真诚、荣誉。终于,不负众望,该法典经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表决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现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该法典制成后,便走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表决通过后,全国各机关、各单位、全体人民便自发组织开展学习,形成了全民学习热潮。
民法典是人民的权利法,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是我国第一部超过千条的法律。希望今后民法典走进人心,是全国人民的道德底线,更是全国人民的行为规范。(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