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开宝本草》记载,榛子生辽东山谷,树高丈许,子如小栗,行军食之当粮,中士亦有。郑注《礼记》云,榛似栗而小,关中廊坊甚多。自古以来,榛子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药用价值闻名于世。
长期以来榛子并不是淄博区域的特产,如今这一历史得到改写。2018年起博山区博山镇率先引种优质大果榛子,在上瓦泉的山上建起平欧大榛子种植及育苗示范园。作为外来“物种”,经过悉心照料长势良好,经过杂交培育,不仅成为博山镇的一项特色产业和特色品牌农产品,而且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更重要的是,这片榛子园成为博山镇产业振兴的又一突破口。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制作
(1)因地制宜,外来榛子成为本土品牌
“原来这片山地就比较贫瘠,收成也很一般,有的地都撂荒了,说实话我是从来没有想到这里竟然能种大榛子。如今摸着大榛子,甚至有些不真实,可是榛子就在这里。摘一颗生着咀嚼,味道就特别美。”7月25日,博山镇上瓦泉村村民王家宝这样告诉记者。他亲眼见证了大榛子的引进、种植、成长和结果,用他自己的话说“真是想也想不到,咱这山旮旯地里也能种榛子”。
博山镇人大主席、瓦泉榛子产业联村党委书记孙兆杰告诉记者,近年来上瓦泉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取得不错发展成绩。2018年博山区委区政府聘请“中国榛子之父”梁维坚教授为博山区榛子产业发展的特聘专家,并在博山区设立了专家工作站。当年在山上试种了80多亩,去年种了800亩,今年种了500亩;建设育苗基地70亩,种植榛子33万株,充分利用荒山资源聚力打造万亩榛子产业基地,通过游客采摘和深加工业带动周边百姓共同致富。
之所以种植榛子,背后其实还有着一本致富账。孙兆杰说,随着进城人口增加,农村劳动力年龄老化的问题不容回避,在博山镇这样的山区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种植难度很大。种粮食收益低,鲜果种植又存在劳动强度大、收益不够稳定等弊端,博山镇上瓦泉村利用好退耕还林地,向荒山荒地要效益,实现经济生态双赢。榛子种植产业产值稳定、耐土地贫瘠、农药化肥施用量少、劳动强度小、管理粗放、易储存、后续加工产业链丰富、市场需求量大等优势,恰好能够补齐当地的短板。最终,博山镇上瓦泉村以山东鑫洼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淄博榛奇山庄有限公司为龙头,初步建立起了大榛子种植基地。
孙兆杰看来,大榛子产业背后的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去年刚开始坐果基本没有效益,但今年开始一亩地就能有300-400斤的鲜果。去年大约这时候,榛子鲜果的市场价大约8元-10元/斤,效益比较可观,市场空间很大。一旦我们的万亩榛子产业基地培养起来,那整个榛子产业的深加工就是一篇大文章了,可以培育一个产业出来。”
图为上瓦泉村种植的平欧大榛子。
(2)因势利导,培植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
沿着上瓦泉村新修建的生产路上山,漫步在榛子产业园中,所有人都知道这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开端。
正在除草的王家宝和几名村民笑逐颜开,他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同行的博山镇党委书记孙雪红一样喜上眉梢,因为她知道,种下的这片大榛子事实上种下了一个产业,培植起产业振兴的希望。
榛子耐干旱瘠薄,适生范围广,且种植管理技术简便,病虫害较少,施肥、用药量相对较少,不仅节省生产成本还能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土壤修复改良,改善涵养水源,有利于农村生态面貌和人居环境改善。榛子2到3年开始结果,4到5年进入盛果期,榛子盛果期能达30年以上,可实现亩产干果250kg-300kg,每亩利润8000元左右。榛子加工业市场前景广阔,榛子油是享有“植物脑黄金”之称的高档木本膳食油,对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榛子可深加工成榛肽、榛蛋白、榛子茶、榛子酱、榛仁巧克力等9大类100多个花色的生物保健食品和生物防癌抗癌药品,广泛用于保健食品工业和生物医药。通过榛子产业的发展还将全面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荒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孙雪红说,博山镇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将党建融入到兴产业、促发展、惠民生各个方面,在全区率先成立瓦泉榛子产业联村党委。找到了组织振兴与产业振兴相结合的新路子,实现了党建与产业发展互动的双赢。在博山镇有两大主导产业,其中之一就是聚力发展有机富硒高效农业,其二就是大力发展休闲康养旅游业。
上瓦泉的大榛子进一步丰富了产业载体,为未来发展积蓄动能。沿着围绕榛子产业园建设的生产路下山,便是上瓦泉村。潺潺流水的小河穿村而过,依河而建的精品民俗渐成规模。如今,这里不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而且可以留住游客,在这里体味乡愁。
图为孙兆杰查看榛子的长势。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银峰 通讯员 蒋玉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