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在开展工作时“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做法,严重偏离了为民造福的价值导向,其背后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党员干部如果不能从思想上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时刻想着“给自己留名、为自己邀功”,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就会急功近利,就会做出让群众寒心的蠢事。(7月13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在开展群众工作时应该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思路贯彻始终。只要党员干部的行为是真正地为民着想,而不是策划作秀,自然能受到群众的拥护与信任,从而增强党群关系的鱼水深情。
一是要出实招,少“花招”。 “求名心切必作伪,求利心重必趋邪”,一旦党员干部动起了“作秀”心思,他们工作的重点往往不在群众的满意度上,而是在自己的政治表现上。为了“扬名”,他们会花样百出,不问群众所需就大搞特搞形象工作,不问群众所求就拉长吹大规划部署,完全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抛到了九霄云外。
二是要讲做工,少“唱功”。我们常常用一句话来提醒党员干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要求党员干部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办实事中的具体体现。换言之,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一切以群众的需要、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扎实实地干好本职工作。
三是要有实绩,少“演技”。党员干部都应有“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精神,,只有靠实绩说话,不以“演技”傍身的干部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人民的好干部。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提高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中彰显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为民初衷,从真抓实干的工作成绩中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张兴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