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淄博市供销社办公楼内,装有一部电铃。随着1995年办公楼建成,办公楼的铃声已经响了25年。
7月7日,记者来到淄博市供销社,见到了这个在淄博供销系统非常有名的“编外人员”。其实,这个电铃已经更换了好几次,最初的那个电铃也早已不知去向。就连现在的这个也已经“超期服役”多时,陈旧笨重的外表留存着岁月的痕迹,却从不妨碍他每天准时发出作息的号令。作为上下班提示音,每天8:30、12:00、13:30、17:00“发声”4次,25年来从未停歇,成为淄博市市直部门少有的独特风景。
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电铃,如今已经很少见了。
很多人认为,在指纹、刷脸打卡的今天,电铃方式显得笨拙、原始、落后,如同供销社这个部门一样朴实无华。很多人认为,只有中小学才采用的方式,对机关人员起不到约束作用,形同虚设。更有人认为,“电铃”早就发挥完自己的作用该“退休”歇歇了。
淄博供销社的铃声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因时间磨砺而铸成了一种“电铃”精神,以其强大的精神动力催促着供销社人风雨兼程,成为“扁担”“背篓”精神在新时期的传承。
“电铃”精神提振艰苦奋斗作风。25年来,无论淄博市供销社机关人员几经更迭,铃声一直相伴左右,成为干事创业的“出发令”。每天早上上班铃声响起前,各科室工作人员已按照分工把负责的公共卫生区域和各自办公室打扫干净,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一天的工作;每天下午下班铃声响起后,所有人员才陆续下班回家。看似平常的举动,却彰显了几十年的坚守;没有严格的约束,却淬炼出高度的行为自觉。铃声,早就成为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生动诠释了“发挥联合合作优势、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为农服务宗旨”的淄博市供销社精神,这难道不是新时期的“扁担”和“背篓”吗?
7月7日早上8点半,在铃声响起之后,淄博市供销社的工作人员已经在各自岗位上展开了工作。
“电铃”精神彰显时代担当。铃声日复一日地响彻办公楼,响彻所有人心里,像极了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在辛勤耕耘中见证了供销社事业的变迁和飞跃。
“电铃”精神催促开拓奋进。铃声,虽然简单朴素,甚至还有些单调乏味,骨子里却装着倔强和坚守,生动诠释了纪律、规矩、作风意识,更体现了担当、作为、攻坚、落实的精神。当他一旦响起的那一刻,就会成为全系统开拓奋进的“冲锋号”。在号角声中,淄博市供销社大力实施“三五双十”行动,坚持项目拉动战略,深入推进生产、流通、社区综合服务,扎实实施为农服务平台建设、城乡现代流通提升、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基层基础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五大工程”,着力培植壮大“十强”“十新”龙头企业,在项目建设、抗疫保供、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系统正逐步跨上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电铃”精神闪耀智慧光芒。从历久弥新的“扁担精神”“背篓精神”到新时期的“电铃精神”,是供销社系统的光荣传统和智慧传承,更是供销社文化的精髓所在。铃声,代表了艰苦奋斗、服务“三农”的供销社精神,既是供销社文化,也是淄博市供销社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支柱,更是推动供销社事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以这种精神为代表的供销合作社文化,始终闪耀着历代供销人的智慧和光芒,鼓舞着传承者、奋斗者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悦耳的铃声中继续前进!
在淄博市供销社系统中有个“电铃精神”: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必须在铃声响起时风雨兼程……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波 通讯员 王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