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工业绵延上百年,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类的认知和发展。许多人将看电影当成最大的业余爱好,的确,一部好电影除了给人们带来愉悦,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甚至能影响和改变观影者的一生。
有很多经典影片值得回味,电影行业每年也奉上成百上千的新片,即便如此,我们还是经常抱怨“电影荒”。这场发生在影视行业的饥荒,与疫情等外力无关,不是指电影的数量,而是优秀影片的数量。
“二八定律”同样适用于电影,优秀的影片一直是稀缺资源,我们被数量众多的低劣影片包围,它们用单薄的故事情节,肤浅的演员表演,粗糙的后期制作,一次次突破我们的欣赏下限。很多因素都能造就一部失败的影片,但追究“烂片”的本源,还是在于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剧本。
电影就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剧本所讲述的故事,就是电影的灵魂。
2020年6月,推理作家汪洁洋的第五部、第六部长篇小说《主播之不可思议·七日·刺青》、《新年F岛·漂流密室事件》出版,我们的视线再次聚焦这位神秘低调的作家、编剧。
推理小说是公认的“轻奢”文学,以情节丰富,精彩好看著称,是影视剧本极佳的素材源泉。近几年来,随着观众欣赏品位的不断提升,悬疑推理影视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
汪洁洋,从事推理小说创作多年,其文风洗练又极富张力,逻辑严密,情节跌宕,开创了“节奏派”推理小说先河,2018年与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战略签约,同时推出《钝悟》、《国民大饭店之暗流》和《三个妹妹》的精装版,2019年又出版首部科幻小说《马丁的机器人超市》。
这位女作家的小说以情节取胜,从不拘泥于格式化的写作手法,著名作家王跃文先生曾评价,“新生代推理小说家汪洁洋很会讲故事,《国民大饭店》题材新颖独特,文字行云流水,颇具阅读快感,且有意韵存焉。”
汪洁洋也是公认的善于刻画人性的社会派推理作家,“每个无聊的夜晚,适合一个脊背发冷的故事!”,“看熟悉者的屠刀,如何在背后悄然举起”,“看陌生人的杀意,如何被一步步点燃!”著名经济学家吴晓波先生评价《钝悟》,“如同灵魂悲壮的哀鸣,大彻大悟之后又有新的生机孕育,这是深刻的救赎,直达人性,读过为之动容。”
这样一位高质高产的“宝藏”推理作家,其每部作品都具有影视转化的市场和商业价值:
《钝悟》是汪洁洋的处女作,讲述一位未成年少女被性侵,人魔与心魔交织一生的惨烈故事,被誉为中国版《白夜行》。
《国民大饭店》三部曲是汪洁洋的代表作,刻画了一座乌托邦海岛上发生的神秘、恐怖又奇妙的故事。
《三个妹妹》描写了一位拥有超级大脑的数学家,阴错阳差破解离奇杀人悬案。
《马丁的机器人超市》是汪洁洋迄今为止唯一一部科幻作品,前身是一部动画片剧本,讲述了人类残暴地压榨机器,走投无路的机器人们,被迫集体逃离地球的故事。
《主播之不可思议·七日·刺青》是汪洁洋另一个IP系列,“主播之不可思议”系列的第一部,讲述了“宇宙最强水果台”所在的“羊栏山”,帅气、正直、有为的当家男主播,误入精心编织的情色陷阱。
《新年F岛·漂流密室事件》是本格推理的一部IP作品,描写新年嘉年华,海上大型浮岛,一群心怀鬼胎的角色,演绎一出密室连环杀人案。
《主播之不可思议·木星·绝命快递》故事还是发生在“宇宙最强水果台”所在的“羊栏山”,此刻危机四伏,当家美女主播,在10位嫌疑人中,找出潜藏的连环杀人凶手。
《山中·怪谈》“人性反转怪故事”系列,是汪洁洋的首部短篇作品集,20个,人性,反转,怪故事,个个力透纸背,剖析人性,令人不寒而栗!
除了上述已出版和即将面世的小说之外,汪洁洋还有一大批精品力作即将推出:《食代大侦探》怪人篇、怪事篇、《啊,从天而降的男神们!》 、《美林谷·红蓝诡异事件》、《女子犯罪纪录》等。
看到这里,您还会担心书荒?影视没有好题材?
“我对电影有特殊情感。”
这是汪洁洋在听完我们对目前低迷的影视行业分析之后,略显沉重的一句回复。
“我深爱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甚至可以说,我为电影而书写。”她强调补充。
这确实出人意料,我们听说某些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会考虑到未来影视化的呈现,但是坦白承认为电影而写作的作家确实不多。
“推理悬疑是非常适合影视化呈现的文学形式。”,汪洁洋为我们深入分析:
推理小说是影视改编的富矿。经典推理小说好像就是为影视剧而生的,它们的表达方式通俗易懂,有一个围绕死亡或犯罪的硬核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冲突强烈,与那些暧昧、隐晦的高深纯文学相比,更适合视觉和影视呈现。而且很多优秀的社会派推理小说会注入新鲜元素和话题性,尤其是结合当下的热点,映射时代的硬伤等。
汪洁洋继续说道,身为女性,经常被追问为什么要写悬疑推理小说?在成为创作者之前,她也是读者和观众,深受拙劣的推理小说(剧)之害,便开始尝试创作。创作初衷就在于希望拍出精彩的影视作品,难怪她会坦白承认为电影而写作。
至于烂片当道的根源,汪洁洋也认同,很大程度还是编剧的责任——剧本里描写的故事情节有缺陷,先天不足。剧本出现问题,情节出现问题,对一部剧来说是最致命的。
逻辑不通,节奏混乱是这类作品的通病,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情节不丰富,尤其是主线情节。情节不够,细节来凑,东拉西扯,注水再闪回,便成为某些编剧的救命稻草,最终呈现出的只能是一部水嗒嗒的“烂片”。
“不仅小说要倡导‘节奏派’,影视作品更要大力推行。”
的确,作为第一位提出“节奏派”推理小说这个概念的作家,汪洁洋一直身体力行,大力倡导。这对于长期被欧美和日本作家垄断的推理小说界来说,中国作家自成一派,实属难得。
汪洁洋最后指出,其实我们国内优秀的推理小说和作家也不少,但大多数还没真正“出圈”。最近两年在影视剧加持下有所突破,“罪案小说”的风格比较明显,说明也在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
影视寒冬确实难耐,不过此时却是心态下沉,打磨作品的好机会。汪洁洋希望与所有正在努力的内容生产者诚挚共勉:厚积薄发,总有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