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东营市垦利区垦利街道积极探索社会治理创新路径,通过打造“街道孵化中心-社区孵化平台-小区实践基地”社区社会组织三级梯度培育孵化体系,充分激发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的积极作用,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在具体实践中,垦利街道以“五个精准”作为介入策略,打通了街道-社区-小区之间的壁垒。
一是资源精准对接。精准对接社区社会组织成立发展的人、财、物等资源。人员上,发现和培育社区领袖,引进专家学者、专业社工指导组织发展;资金支持上,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基金会、赞助等方式,确保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资金,提升其资金获取能力;从物力上,提供服务场所、培育场所以及配套的办公设施设备,促使社区社会组织全方位发展。
二是能力精准提升。全方位提升社区社会组织运行能力、参与自治能力、活动组织和开展能力、项目运作和管理能力、社区协商能力、宣传能力、资源链接能力等,按需培育,促使组织得到精准能力提升。
三是平台精准管理。明确街道孵化基地、社区孵化平台、小区实践基地的功能和权责,建立各项制度和机制,达到精准化管理目标。
四是组织精准孵化。针对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的不同社区社会组织,开设不同的精准化孵化理论与实操课程、交流研讨课程等,确保组织精准孵化、全面发展。
五是宣传精准定位。把“为居民服务”作为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通过“互联网+”及线下宣传的方式,多渠道、多途径,精准定位宣传,提高居民知晓率与参与性。
二、三级梯度培育孵化体系分层定位
(一)街道孵化基地“大管家”:资源统筹、专业培育、过程监督。
为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凝聚,2017年6月,由东营市垦利区委组织部牵头,会同垦利区民政局、垦利街道共同打造了以“党建引领、同心同行”为特色品牌的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总投资300万元,总面积2500平方米,为辖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党建指导、培育孵化、项目扶持三大服务。在垦利街道三级梯度培育孵化体系中,是整个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孵化培育的“大管家”。
1、资源统筹。在工作中,一是建立了党建服务项目统筹机制,以“党组织培育社会组织成长,带动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党建项目培植社会组织做大做强,带动党建水平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双培双带”工作模式,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优先由社区社会组织来承接,形成党建工作与社会组织融合发展、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二是在建好用好社会组织自有场所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各类社会组织进行培育、开展活动提供阵地保障。三是开展资源链接主题培训,例如有关申请社区社会组织扶持资金,申请妇联、老协、工会等社会团体的专项活动资金,或是与商家进行合作沟通之类的培训;四是聘请全国优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手把手地指导社区社会组织填报申请表格、撰写申请报告及方案书等。四管齐下,有效促使社区社会组织资源精准对接。
2、专业培育。垦利街道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社区社会组织能力提升。一是成立社区建设者学院,在街道办牵头下,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公益行业大咖为社区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成员授课,提升其公益行动理论与实务能力;二是创新和定位垦利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运营管理,引进专业社工机构——四川光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提供系列专业课程;三是开展针对“组织晶核”即社会组织带头人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3、过程监督。基于当前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建立内外监督机制。一是建立街道党工委书记挂职孵化基地党总支书记机制,由街道党工委统一管理、统一领导;二是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建立自律和自我监督机制,强化自身规范化建设和自治功能。规模小的社区社会组织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工作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规模大的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完善的组织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和民主管理制度;三是建立社会化监督机制。委托独立的社会评估中介机构对社区社会组织活动和服务的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建立考核机制,把居民反馈作为社区社会组织评优评级的重要指标,倒逼社区社会组织主动学习,主动作为。
(二)社区孵化平台“中间人”:组织管理、方向引导、需求对接。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委会建设中,垦利街道于居委会同步设立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平台,以多元参与为基础,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日常办公、会议、培育、活动场所。社区孵化平台,依托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而建,居委会对其管理和发展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在三级梯度培育孵化体系中,主要起“中间人”角色。
1、组织管理。一是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公益项目服务活动,在既定项目方案后,提供服务场地,提供资源协调方案,引导社区社会组织探索如何鼓励居民参与,促使项目更好落地实施。二是对项目进程、项目服务、项目人员进行管理。把控公益项目节奏,确保其按时、保质完成项目内容指标;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提供内容进行管理,确保其按照既定方案或既定目标实施;在项目过程中,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发现和培育社区骨干,形成居民自我管理机制等。三是将过去零散的、个人化的、临时性的志愿服务组织起来,建立常态化的、制度性的社区志愿者组织。
2、方向引导。在街道孵化中心的统一指导下,引导社区社会组织正确发展方向。在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以“多元参与”、“治理”为核心,促使社区社会组织在满足自身及居民文体需求的基础上,由传统的文体教育类向治理类发展。将更多的能够由社会力量自行完成的社区公共事务交给社区社会组织去做。一方面大力培养治理类社区社会组织,另一方面促使原有的文体教育类组织转型,使其更多地参与到社区问题、社区矛盾解决、社区管理当中。
3、需求对接。依托社区居委会、社区孵化平台以及居民日常反馈,对接社区公共需求,建立“需求发现-需求调研-共议协商-社区发布-组织承接”的需求对接机制。同时在过程中,积极培养社区社会组织需求挖掘、问题解决、议事协商等能力,使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区社会组织成员共同发展。
(三)小区实践基地“落脚地”:能力实践、问题发现、服务匹配
小区,是指以住宅为主并配套有相应公用设施及非住宅房屋的居住区、花园住宅、住宅组团。小区实践基地是所有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服务项目的最终落脚地,不管是何类型的社区社会组织,归根结底,都是为小区居民、为人民服务的。“事务的部分发生积极的变化,其整体也能得到积极的转变”,即小区发生积极的转变能促使整个街道治理体系良好向上发展。
1、能力实践。一是提供服务场所,垦利街道在小区通过打造服务场所,如理发室、维修工作室、图书馆、文化舞台、社区其它公共空间等做法,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能力实践场所。二是在对服务对象——小区居民的具体服务过程中,检验社区社会组织实际服务效能,服务是否到位、居民是否满意、是否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都能在居民的反馈中得知。
2、问题发现。社区社会组织源于社区居民,他们既是社区服务的受益者,同时也是行动者。其自身利益、自身诉求的满足,在某种角度来讲也是小区公共需求的满足,他们能够最直观地感受自己和其他居民的需求。在具体实践中,建立了小区问题发现机制——居民通过小区通告栏张贴需求,参加网格工作会议等方式,表达诉求,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孵化平台的统一指导下,开展协商活动,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
3、服务匹配。服务匹配即根据社区社会组织的不同特点和服务类别,为有需要的小区提供服务。如在年轻化商业小区中,成立了街舞团、骑行俱乐部、搏击俱乐部等;在老年化以退休人员为主的小区中,成立了老年健步团、太极队等队伍;在无物业覆盖的小区中成立了“夜间志愿巡逻队”等。
三、三级梯度培育孵化体系具体运作
(一)街道孵化基地
在具体运作中,在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指引下,垦利街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以创新社会治理为出发点,通过开展“党建+”公益创投项目大赛的方式,推动辖区各类公益力量成长,满足辖区民众多样化需求。在“全民参与,社区更美好、居民更幸福”垦利区第二届“党建+”公益创投大赛当中,共征集到7个社区居委会和基层党组织类、16个社会组织类、28个社区社会组织类、1个企业类、2个个人类共计54个公益创投项目,总申请金额452932元。
通过组建由社工专家、街道专职工作人员、党员代表、居民代表为主的评审团队,对所有参评组织进从项目需求、项目设计、团队能力以及项目答辩四个方面进行打分,最终确立了32个创投项目予以实施,提供资金支持,创投项目实现了对垦利街道所有城市社区全覆盖。
在创投大赛中,垦利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全程陪伴,通过邀请全国知名专家、社工行业翘楚为创投团队开展了创投沙龙、财务管理课程、项目管理课程,提升团队实操能力、项目运作能力,使其提供更优服务;通过一对一督导及团督的方式,快速协助解决各创投团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点、难点,以专业力量助力创投工作;在四月底到五月初,项目组开展了创投团队到点全走访活动,共计走访组织90余次,提供了财务梳理、项目设计、时效管理、疑点解答等全效服务。
同时,在进程中,孵化基地还通过运用“互联网+”的手段,扩展宣传展示途径,通过建立当下热门的抖音号、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小程序等,推送创新展示活动,与传统的线下宣传一起实现多渠道宣传。在为期半年的创投工作中,发布宣传稿件50余则,实现了社区社会组织全覆盖。
(二)社区孵化平台
一是是引导和管理辖区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到防疫行动当中。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此打响,2020年1月27日,垦利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发布《垦利街道联合防疫倡议书》,号召各团队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宣传疫情知识,积极协助街道、社区开展力所能及的防疫志愿服务。社区孵化平台积极响应。
在疫情期间,由于疫情道路封锁,农产品滞销,橄榄树志愿服务队,帮助果农销售苹果600多箱,香菇500多袋。和平社区匠心社协助社区开展小区值守、车辆排查服务活动,平均每天志愿服务16小时,得到居民一致好评。胜兴社区久久理发队在胜兴社区的带领下,主动为居家隔离的居民购买生活用品,帮忙倒生活垃圾。东方社区“心乐园”志愿服务队开展线上心理辅导活动,为社区200余名居民进行了线上心理服务...截至截止3月23日东营市发布《关于推进精准防控,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通知》当日,各团队累积开展线下防疫志愿服务时长7520小时,开展线上各类主题活动68次,直、间接服务居民15000余人次。
二是建立组织台账。按照类别、服务人群、组织功能等整合社区社会组织信息台账,统筹辖区社区社会组织信息,每日更新,定期推送,宣传和展示辖区社区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作为、主动作为的风采。
三是开展联席会议。在社区孵化平台指导下,各社区制定了联席会议机制,每月定期开展由垦利街道办、区直部门、居委会、辖区党组织、辖区商家企业、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居民代表等固定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现联席会议每月召开一次,解决了垦利街道各社区包含治安管理、水电安全、环境卫生、公共设施更新在内的共计70余社区问题。
四是开展特色亮点活动。在社区孵化平台的支持下,各社区社会组织发挥自身特长,开展了一系列特色亮点活动。如东方社区建立楼栋长管理及志愿者积分银行机制;永兴社区建立“帮帮团”组织,帮助居民维修家电、帮忙解困;中兴社区建立了“搭把手”维修队,居民家里有什么问题,首先联系的就是义务团队“搭把手”;“好邻居”爱心理发队在社区孵化平台的指导下,在上门为老人理发的同时,还教授其子女基础的理发技能等。
(三)小区实践基地
在小区实践基地。各社区社会组织开展了针对老年人的爱心理发、上门为老服务300余人次;开展了针对青少年儿童的读书会、公益课堂、心理成长、假期托管、手工课、志愿行动等服务项目1000余人次;开展了针对妇女的支持项目、妇女文艺类项目500余人次;同时开展了针对社区普遍大众的各类文体性服务项目3000余人次,满足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老人到儿童,社区社会组织覆盖群体多样,基本满足了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有效地提升了街道范围社会治理活力,加速了垦利街道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四、三级梯度培育孵化体系取得成效
(一)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三级梯度培育孵化体系的建设和实施,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服务,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在具体的进程中,涌现出了不同类别的社区社会组织,有基于居民家庭维修的志愿维修队;有针对居民兴趣爱好需求的“健步团”、“跑跑团”、舞蹈队、武术队、乐器队、合唱团;有针对老人服务的理发队、为老服务队;有专注于青少年发展的公益课堂、兴趣拓展、读书会、心理辅导等;有针对妇女的支持团队等,众多丰富多彩的社区社会组织和服务活动,促使垦利街道供给侧增强,为街道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多样化的治理手段,居民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二)社区现代化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三级孵化体系确定了街道孵化基地、社区孵化平台、小区实践基地的不同服务功能,其在创新街道治理方式中承担了不同职能。街道作为“大管家”,进行统筹和专业化培育;社区作为“中间人”,上传下达各社区社会组织诉求,进行精准化培育;小区作为最终服务的“落脚地”,既是实践基地也是检验培育是否发挥作用的校验场。三级梯度孵化体系使社区治理组织框架更加完善、社区治理实施途径更加完整、社区治理参与形式更加多元。
(三)社区治理“三感”明显增强
在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的进程中,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居民群众服务。其一切工作的核心都是围绕居民群众的福祉而展开。通过居民参与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动,发起成立社区社会组织,提升其幸福感;通过实打实为人民服务,提升其获得感;通过开展各种自治类、治理类服务活动,有效提升了群众安全感。总之,垦利街道三级梯度培育孵化体系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治理之路,为其它地区、街道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