皑皑雪山,直入云海。
昂仁这两个字,对每一位参与过淄博对口援藏工作的干部来说,代表着很多情结与回忆。
这个平均海拔达4513米的农牧业县,在淄博第三批援藏干部徐培栋的眼中,是使命,也是担当。
今天回忆起援藏岁月的每一个细节,仍旧激情满怀。紫绀的嘴唇、暴瘦的体重是援藏干部对人生极限意志的挑战;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不同段提升的群众幸福指数是援藏干部苦干实干、担当奉献的答卷。
三年援藏行,一生昂仁情。
迎挑战 钢铁意志适应高原反应
“去过西藏吗?毕生难忘,值得去看看。”6月24日,在淄博市政协副主席徐培栋的办公室,谈起从2001年到2004年的援藏经历,他这样对记者说。
尽管已经过去19年,西藏的风土人情却历历在目。深情、责任、磨炼、意志,这几个关键词,贯穿了他的回忆与讲述。
△淄博市政协副主席徐培栋接受记者采访。
2001年4月,在收到选拔淄博市第三批援藏干部的通知后,徐培栋开始积极准备赴藏事宜。家人们都担心他患高血压的身体,年过七十的老母亲更是为他准备了一包家乡的灶心土,“到了西藏如果水土不服,就用它烧水喝。”
挥泪作别家人,踏上援藏征程。2001年的6月2日,淄博市第三批援藏干部徐培栋、国先彧、郭成、刘平、梁永泉、邹宗森、夏磊七人抵达昂仁县,徐培栋担任昂仁县委书记。初进西藏,这个海拔高、县域面积大、村居分散且距离远的县带给他们的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让他们体验到了初入高原的各类不适:面色紫绀、胸闷、干咳,严重的甚至不能平卧,彻夜难眠。
△昂仁县是藏戏的故乡,第三批援建民族团结广场。
一边要克服身体极度的不适,一边要尽快熟悉昂仁县的工作。摆在援藏小组到任的首件大事是乡镇换届。作为西藏境内海拔高、条件艰苦的县,昂仁县纵横360公里,从县城到牧区最远的一个乡要开车跑整整一天。徐培栋回忆,初入昂仁的第一个月,每一天都要与高原反应作斗争。“每天头疼得厉害,开始一个周是在白天忍耐、夜晚煎熬中度过的,先彧和我都感冒了,每天晚上打吊瓶。我们住的是平房小院,每天听到他彻夜的干咳,到进藏后第九天没有躺着睡觉。”
藏区的夜晚,总是格外的宁静。回忆起摸底调研时在海拔5200米的达若乡驻扎的经历,徐培栋久久难忘。“达若乡的海拔非常高,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生理的挑战。忍着心口的疼痛,闻着酥油的气味,看到如白昼般明亮的月亮,想要建设好昂仁的决心变得更强。”
就是再这样的条件下,忍着高寒缺氧带来的剧烈高原反应,他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昂仁的所有乡镇,与所有乡镇干部面对面谈话。
白天忍耐,夜晚煎熬。这次换届摸底工作,让初入昂仁的每一位援藏干部的体重直线下降。“我们有一位同志,血压90~100mmHg,压差只有十个,即便这样,也不同意回内地疗养坚守在岗位;有三位同志每天减一斤多,30天减了40斤……”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徐培栋很有感触。
越是艰苦越应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用积极的、科学的态度处理好生活和工作的关系。在“拼命三郎”县委书记徐培栋的带领下,援藏小组不畏高原缺氧和山高路险,深入海拔5000米的牧区调查研究,克服恶劣的条件,做到调研摸底“知人知面知情”,足迹踏遍了4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换届取得了圆满成功。
当地群众这么评价他们,这位县委书记以及援藏小组的成员都是“拼命三郎”:晚上打吊针、白天忙调研,从来不说困难,第一个冲在前线。
△第三批援建项目,昂仁县农贸中心。
谋发展 立足县实际确立新思路
富民兴县,是昂仁县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基础。经过前期的熟悉和调研,根据发展实际,作为县委书记的徐培栋快速破局,确立了实施以人为本、对外开放、科教兴县“三大战略”和资源开发、城镇开发、教育卫生开发“三大开发”基本工作思路。
帮助农牧致富,打造服务型乡级党委、政府是淄博第三批援藏干部援藏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立足昂仁县的实际,县委确立了要“促进农牧民增收为主线,初步构筑起龙头企业加乡镇加农户的产业化格局。”
在这样的部署下,徐培栋带领援藏干部,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为当地农牧民找一条增加收入的门路:牦牛皮、羊毛是县藏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了提升农牧民的收入,昂仁县委制定了考核乡镇党委政府十七条,要求各乡镇帮农牧民解决卖难问题,对牛羊绒和皮张组织统收统销服务,杜绝了商贩对农牧民的价格盘剥,并节省了运销成本;桑桑酥油是全西藏最好的酥油,长期以来农产品附加值低,援藏小组决定筹资建设了桑桑酥油加工厂,让现代真空包装的产品走出昂仁;昂仁县城海拔近4400米吃菜靠从日喀则运输,援藏小组决定发展温室蔬菜,建成了冬暖大棚蔬菜示范推广基地,并从从内地聘请了农民技术员,克服困难解决了高寒地区保温问题,让县城的群众吃到了鲜嫩的黄瓜茄子。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除了要有“妙点子”,还要在有限条件下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和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援藏资金“膨化剂”的作用,为昂仁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造血”。三年来,在徐培栋的带领下,援藏干部聚力项目建设谋发展,县城及卡嘎镇建设实现投资8000多万元,其中援藏资金900万元,吸收国家资金、社会资金及县外资金7000多万元,建成了进出城道路、纬四路、中心路、219国道卡嘎段;开发了商贸中心、藏式住宅小区、干部周转房、电信大楼、粮食储备库、人民医院门诊楼、藏戏文化村、农机维修中心、液化气站、县城绿化工程等一大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在2002年10月12日,昂仁县敲响历史上土地使用权拍卖的第一槌,成功地实现了土地的升值。
△徐培栋同志时任自治区教育厅长,吴英杰(现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日喀则地区常务副专员德吉汇报教育工作。
△第三批援建进城公路。
强人才 真正激活内生动力
在有过多年组织部部长经历的徐培栋看来,援藏工作不是单纯的经济、技术援助,更重要的是干部援助,援藏援助的除了技术,更应当激发干部群众求发展、谋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手抓当地干部队伍,在发挥援藏技术干部的引领作用下,让本土人才成为昂仁县奋发开拓、不断进取的“发条”;一手抓人才培养,让当地教育事业扎根发芽。
援藏工作要实现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最关键的是要带出一支适应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没让靠得住、有本事”、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特别是在帮助农牧民闯市场方面有作为的干部转型推动经济转型。
在本地人才的培养上,援藏小组积极争取淄博市、以及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支持兴建了标准硬、质量好的昂仁县小学。“针对昂仁的地方特色,我们加大对当地青少年的特色培养,例如以舞蹈为突破口,不少孩子被戏剧学校选拔,真正用知识、技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徐培栋说。
除此之外,外来人才的“输血”也在积极开展。在2001年到2003年,第六、七、八批22名援藏技术干部赴藏予以技术支持,连续3年从淄博共选调24名中小学校长、教师、医生等技术干部到昂仁工作,为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年援藏行,一生昂仁情。留在徐培栋回忆中的三年经历,是他见证昂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三年,也让他在经历了环境对生理极限的考验后,对干部肩上的责任、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些让他毕生难以忘怀的珍贵回忆,也成为他以及每一名援藏干部在新岗位奋发开拓、不断进取的源泉与动力。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文思 通讯员 刘金辉 杨杉彬
△昂仁县是民族英雄,藏戏鼻祖,造桥活佛汤东杰布的故乡,此为第三批援建汤东杰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