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文化中,粽子是端午节的固定“吉祥物”,它们小小的身躯,有着大大的身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世界,粽子们也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成一个庞大的“环球家族”。它们在无数个角落里,以自己独有的隐秘方式,扮演着重要的纽带角色,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祖祖辈辈不可割舍的情感联结。
五花大绑 重中之“粽”
粽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古至今,可谓无处不在。有趣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粽子始终没有改变被五花大绑的命运。在那一条条命运牵扯的线上,缠绕着的是一种坚定踏实、情感世代相传的文化真味。
粽子,最早关于它的文字记载,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相传上古时期的人,盛行以牛角祭天,到了晋朝,人们将这个风俗传承,粽子多被做成角形,以黍当中掺杂适量粟米,故被称为“角黍”。到了唐宋时期,人们逐渐开始用糯米代替黍做粽子。从唐朝诗人元稹的诗句“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可以看出此时的粽子已经开始由糯米包制。明清以后,以糯米包制粽子已形成固定风俗,这时名称也不再叫“角黍”,而称“粽子”。
斗米折腰 “粽横”东西
民以食为天。对于吃,全世界的人们虽然往往是“融会贯通”、“拿来主义”,但包裹的粽叶、粽馅材料选择、粽子的形态都不尽相同。这为斗米而折腰的粽子,满是奇思妙想,尽显人间创意。
在马来西亚,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为蓝粽的娘惹粽,源自于15世纪马六甲的峇峇娘惹饮食文化。口感偏甜,略带微辣,因其使用蝶豆兰花与糯米混煮成蓝糯米,浅蓝色渐变的粽身,如同中国的青花瓷一般,赏心悦目。
版权出处 WHATTOCOOKTODAY.COM nyonya-zong-zi
墨西哥的粽子,当地人称作Tamale。主料为粗颗粒的玉米面,用玉米叶或香蕉叶包成,里面加上肉片、辣椒,还会再加上一种当地特殊的酱料“Mole”,煮熟后甜辣酸爽。
暗藏心机 南北“粽派”
中国的“粽派”,从南到北,并非一派祥和,味觉之上暗自较量。材料的选择还好说,咸甜的口味之争,时常让人们争论不休。从陕西早在盛唐时期就已闻名宫廷内外的“赐绯含香粽”,到被誉为“粽子之王”的嘉兴鲜肉粽,再到广西个大肥美的“枕头粽”,心机暗藏的味觉之道里,处处都彰显着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此外,粽子与代表高中功名的“中子”谐音相近,所以粽子也寓意着祝福对方早日高中,考取功名。
时至今日,粽子的口味,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变,有了更多的选择。但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灵巧的不止人们的创意、双手,还有他们的心——他们用情意包裹,将真心缠绕,以思念做馅,将一世不了的情感加热蒸煮,代代相传。
每一个节日,都是一个让人们从忙碌的人生中,停歇下来的时刻。在这一个时刻里,人们相聚,倒上一杯浓香的茶饮,分享着粽子的美味。
“粽”是相聚,茶缘有情——闻到的是憧憬,饮下的是情意,品味的是关于未来的美好寄托。
粽游世界
味里寻香
情结千千
情意绵绵
(部分图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出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