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东方融资网获悉,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核准,蚂蚁金服的全称已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将办理工商变更登记。
对此,蚂蚁集团方面表示,新名称意味着公司将全面服务社会和经济数字化升级的需求,用技术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创造价值的初心未变。但是东方融资网注意到,蚂蚁金服启用“蚂蚁集团”的简称已经近两个月了,只是之前未进行大范围的宣传。今年5月份开始,“蚂蚁集团”就开始取代“蚂蚁金融”在其新闻稿和公开信息中频繁出现。
东方融资网认为,此次更名,虽然在注册名称中去掉了区域性的标签“浙江”,表明了蚂蚁“国际化”的策略,但最关键之处还是在于——去“金融”,重“科技”。对此东方融资网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他们表示并不奇怪。金融科技公司“去金融化”并非个例。近年来,互联网巨头弱化金融、强化技术属性的趋势愈发明显。2018年年末,“京东金融”更名为“京东数字科技”。2019年9月,小米支付运营主体“北京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更名为“小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去年11月,在美上市的拍拍贷也宣布更名为信也科技集团。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公司的估值远高于金融。
作为行业龙头,蚂蚁更名并不令人意外,但仍被业内视为标志性事件。其背后代表了互联网公司进入金融行业商业模式的转折。其实,在“蚂蚁金服”更名“蚂蚁集团”之前,蚂蚁早就开始淡化“金融”色彩。2017年3月,蚂蚁金服高调宣布,将自己定义为TechFin,而不是FinTech——未来只做Tech(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
东方融资网表示,巨头们纷纷转型,强调自己不做金融,只做服务和技术输出,绕不开的是互联网金融严监管。回溯时间线,互联网巨头的金融布局大概始于2013年前后,“去金融化”则从2017年左右开始,恰与2016年互联网金融严监管启幕吻合——从网贷、银行、基金、互联网资管、小贷、消费金融等,无一不在整顿之列。专业人士表示,布局宽泛、横跨多个金融领域的互联网巨头金融科技公司,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不得不弱化金融属性,回归科技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