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来临,又有众多学子选择踏上大西北的列车,支援新疆,据共青团中央志工部数据显示,仅西部计划就有超过累计2.4万名大学生来疆志愿服务,践行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主旋律。近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了菏泽学院第一批援疆支教的两位成员,他们已经结束支教,在此时讲述他们的援疆支教之路。
王沛和王强是2016级菏泽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教育班的学生,也是菏泽学院第一批援疆支教学生的成员。在了解了学校的援疆计划后,两个人便一起报名,“当时也没想这么多,就是想去新疆看一看。但从来不后悔自己做的决定。”两人坚定地说。
漫漫援疆路和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
“这是我第一次坐这么长时间火车,整整4天3夜。”王沛说起前往新疆的过程仍然历历在目,52名学生和2名带队老师组成的援疆支教团队前往位于昆仑山脚下的喀什英吉沙县,4600公里的距离,带来的是对目的地的无限憧憬和期待。
虽然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互相鼓励,但对于即将到来的支教生活他们也产生了担心和顾虑。相比于未知的生活环境,如何给孩子们上课是他们最为担心的。“在车上想的很多,比如孩子们的课程进度,我们应该以什么方式给孩子们授课。”王强说。
师生们在路上聊了很多,也想象过英吉沙县的环境,虽然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但等火车真正到达喀什英吉沙县时大家还是感觉到了不适应,王沛一下火车的第一感受就是格外的干燥和巨大的温差,“与山东完全不同的气候环境,白天黑夜的温度差也特别大。”而对于王强来说饮食习惯的差异是他最不能适应的,“在喀什,羊肉的膻味挺大的,这对于平时不怎么吃羊肉的我来说,很不习惯。”
亲人一般的民族情谊,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王强被分到英吉沙县第四小学教数学,而同样是数学专业的王沛却成为了一名初中英语老师。“当时英吉沙县比较缺乏英语老师嘛,我的英语底子还比较好,当时领导就让我去初中教授5个班的英语课程”。王沛说。
开始支教的两人虽然有着诸多的不适和不习惯,但在身边少数民族老师的帮助下两人也很快适应了环境。刚开始,王沛的手指在粉笔的腐蚀以及干燥的环境下开始一层一层的蜕皮,同班级的老师穆乃外尔艾尼看到后便给王沛送来了护手霜以及当地的香料茶,而且在打热水时都会给王沛带上一壶热水,让他多补充水分。
不习惯当地饮食的王强也同样感受到了这种亲人般的关心和关怀,刚开始到新疆的他不太能适应当地的饮食,而王强又不好意思把这个情况告诉学校,就一直在宿舍里泡方便面吃。拜合提古丽老师在无意中看到王强的情况后,便给他送去了一大兜水果,又在周末带着他逛遍了英吉沙县的“巴扎”(市场)和汉族餐厅,隔壁班级的努尔加玛丽老师,在了解情况后也主动给王强送去了锅碗瓢盆。王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但说起这些事情的每一个细节他都记的清清楚楚。
在半年的支教生活中,王沛和王强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各民族老师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像亲人一样的感情让他们一生难忘,王沛说:“那种民族团结就是总书记所说的,‘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十年之约 “老师在山东等你们”
王沛和王强都是师范专业的学生,授课的过程两人早已轻车熟路,可在新疆由于授课进度和语言上的不同,两人在教学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语言的因素,那里的孩子学习进度会稍微慢一些,但那些孩子对知识的渴望深深地触动了我。”王沛说道。两人把心思全都放在了班级里,刚到学校,他们和班级的老师交流教学的方法,也了解了每一位学生的情况。“直到现在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我还能叫上名字。”王强回忆道。
援疆支教团队的老师辛勤付出,班级里面孩子的天真好学也感动了他们。“每天早上我到学校门口,孩子们正在打扫卫生,看到我之后都会把我围起来,边跳边喊‘王老师’。”王强说在那一刻,他感觉到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
王沛所教班级的学生则和他们的“小王老师”来了一个十年的约定,“孩子们那时告诉我,他们要考山东的大学,我说好,等10年后你们上了大学就来找小王老师,老师在山东等你们”。王沛说。
“老师请不要把我们忘记了”
临近支教结束时,王沛和王强都有些不知所措。“当时我没敢给孩子们说这件事情,但孩子们下了课就悄悄问我能不能多待一段时间,我不知道怎么跟孩子们说,心里面很不是滋味。”王强回忆起分离的那天,孩子们哭着抱住他,只想让他们的王老师再和他们多待一段时间,王强说在回菏泽的火车上,他把这半年给孩子们拍的视频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今天他还总是能在梦里梦到那群可爱的孩子们。

王沛在支教结束前就已经给孩子们打了“预防针”,但分别的那一天,王沛才发现那一刻有多么的难熬,“当时孩子们给我了一个信封,里面是他们每一个人的相片,他们说‘老师你把我们的照片拿着,想我们就看一看,请不要把我们忘记了’。”说道这里,王沛的眼眶有些泛红。
学生给王沛写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