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加增
在美国能读到中文书籍不容易,学校图书馆倒是有个亚洲馆,藏书量还挺丰富,可是有一次我在里面翻杂志,他们没有通知我一声就关门走人,害得我上窜下跳,大呼小叫,急出一身冷汗,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出口—-原来每个小馆都与主图书馆相通,主馆其时尚未关闭。从此不愿再去。
大学城一角有个叫“阳光”的中国店,卖一些有中国风味的食品和日用品,是我们常常光顾的地方。老板娘新疆人,嘴巧得很,自称是八十年代的留学生,现在城郊有农场,但日子过的显然一般,常对我们流露羡慕之情。阳光店里有个小书架,出租一些中文书籍,不多,但都是某个时期的流行书,犹如国内路边的书摊儿,书没有多少价值,却绝对赶潮流。空闲的时候,我常去租书看。最近租到一本《王蒙海外游记》,读之颇有兴味。
书中有旅美花絮一组,占了很大篇幅。花絮写于1981年,记叙的是作者1980年底在美国衣阿华大学城及其他城市访问的事情。其时大陆国门初开,王蒙眼中和笔下的美国,在当时的读者看来无异天方夜谭。但我今天读这组花絮,竟一点也不感到新奇,因为书中饶有兴味写的许多事情,在国内早已成为现实,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不免使我陷入困惑:中国,在短短一二十年的时间,已经与世界最发达的地方对接?
比如,书中作为最新鲜的事情介绍给读者的超市,自动售货机,银行信用卡,现代派艺术,酒吧,自助餐,家用轿车,直拨电话,投币电话,录像监视器,自动报警器,全天候电视……凡此种种,现在国内的人们均已习以为常,有什么好奇怪的?书中提到一件奇事,说是在美国的中国饭馆,有一项独特的发明创造,那就是饭后端出一盘小点心,每人一个,每个里面夹着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一些简短的话,一般都是好话,有的则是格言格语,带有一些告诫性质,如“祸从口出”、“要从善如流”等等。美国人认为这是中国饭馆的特点,很有兴趣;中国人认为这只有在美国才有,同样感到新奇。此种小技据我所知早已传至国内并流行过一阵,只不过点心换了煎饼之类。
总之,除了个别不能学的和实在学不来的,我们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跳越腾挪,自愿也罢被动也罢,全面融入了世界潮流。感谢改革开放,否则,我们还会视这些便利和享受为资本主义的腐朽生活方式,我们将是世界上多么傻的一群傻蛋啊!
不但融入潮流,而且在有的方面已经引领风骚。比如通讯手段,我们带到美国来的手机五花八门、小巧玲珑,连美国人看了都啧啧称赞。确实,美国人用的手机似乎还停留在“砖机”阶段 ,是那种能在饭桌上立起来的,粗老笨重。宽带似亦不如国内城市普及。
后发优势。我想起一个经济学名词。不错,“拿来”就是了,省却许多学费。
但也有拿不来的,如接天绿地、森森树木和空气中弥漫的花草香,如蓝天白云、阴晴分明和穿透力极强的阳光、如车让行人和让你应接不暇的“你好”“对不起”,如烈日下光膀子沿大街跑步的好汉和草坪上着三点式进行日光浴的女孩。
但,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西部小城,在我看来,这些小城多少有些保守倾向,自给自足,自得其乐。星期天城内商店一律关闭,仅有的几家酒吧早早打烊。不带表明年龄的身份证或者护照你就买不到酒。没有色情场所,甚至没有色情出版物。人们注重家庭生活。堪称精神文明的典范。声色犬马也许只在纽约、芝加哥少数大城市才有,而我们已经遍地开花,屡禁不绝,成为社会毒瘤。这是为什么?
二十年前的游记,读来感慨系之,遂有以上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