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很久以前,在济宁州城东边二里路的地方,有一座小山丘,还没十丈高,周围既没有小石头,也没有绿草,只有光秃秃的一片沙堆。因此没有什么人到那里去,达官贵人不去游赏,小孩子也不去打柴放牧,日复一日,只有狂风暴雨不断地冲刷着这座小山丘,但即不见它扩大,也不见它变矮,只是默默的傲立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晚上,从南方来了一户人家,一老一少,分别挑着一筐一担,老人弓腰驼背,年轻人则面黄肌瘦,除了几件破衣服和破碗之外别无其他的物品。他们放下手里的东西,在小山丘边盘膝而坐,抽了几代旱烟,默默不语。过了一会,他们感觉到周围刮起了大风,寒意肆起,好像进入了一个熟悉的地方,正如“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故人,老者少年并怡然自乐。”正纳闷间,忽然雷声大作,一时间下起了大雨。睁开眼后,发现依旧是烈日炎炎,这才发现,原来这都是一场梦。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座小山丘在异乡人的眼里就像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定所,人们纷纷驻足停留,想要在此建起一个家。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十里八村的邻居并不知道有这样一户人家,城里的达官贵族也不知道有这样的世外桃源。
三年五载后,在一个秋天,一个知县老爷带了一队人马出门打猎,威风凌凌,正走间,迎面出现一座小山,耀眼的像黄金一样,还飘来阵阵清香,知县老爷以为是自己将要加官进爵,心中暗暗自喜,于是催马前行,想要一看究竟。眨眼间就来到那座小山丘前,满眼都是平生没有见过的果树,那些果子个个饱满甜蜜,知县老爷想要摘下来尝一尝,正当自己犹豫之时,看到一老一少走了过来,“老爷难得衙暇政闲,今日屈尊光临寒舍,实是三生有幸,”但老爷听了笑而不语,还是身边的师爷知趣,忙说:“老爷此行,是专为这山果而来,还不赶快摘上几筐,让老爷尝个新鲜,讨个欢心。”老者笑了笑说;“我这果树,是从岭南万里移来.名叫枇杷,果子色味俱佳,吃了爽口清心,有缘的君子吃下,官运亨通,家财万贯;无缘的小人吞食,家业败尽,命丧黄泉。我祖孙靠它活命,老爷若要摘上几个尝尝倒也罢了,若要几筐……”话没说完,早有巴掌捆上睑来,老者七窍血,立刻倒地。一个顶盔披甲的将军一叠连声地吼起来:“这一山果子,老爷全买下啦,钱嘛?只打这条鞭子和这把钢刀。”
忽然有一天,京城里来了一位八府巡按大人,说要考察各州府官员的政绩,知县老爷听到后立马带着大小官员来迎接,并用山珍海味来接风洗尘。然而,巡按大人对这些不感兴趣,只想要枇杷,但正是寒冬之际,江河冰封,路断人稀,哪会有人送枇杷来呢。知县老爷瞬时焦头烂额,—怒之下,发下三千甲兵.直奔枇杷山捉拿这一老一少。谁知,路途中,苍天震怒,林木狂吼,雪与膝齐,猛兽当道,知县老爷一怒之下下令砍倒这些挡路的果树,,然而官兵们被这恶劣的天气弄花了眼,一阵狂砍之后,发现砍杀的都是自己人,待到天晴之后,尸横林下,血染山岗,活像战后沙场。
巡按大人因没吃上枇杷,于是参知县老爷“性情狡猾,擅篡礼仪,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辈,致使地方多事,民不堪命”等语。皇上知道后,龙颜大怒,将其革职。
后来,城乡百姓,听说枇杷山发生了一桩大快人心的奇事,纷纷前去探视。谁知到了那里,一不见往日的花果.也不见那一老一少,只剩下刺眼的红土一片,腥臭冲天,无不纳闷、疑心。从那以后,每到月黑之夜,那里总响起呜呜咽咽的琵琶声,那声音,如泣、如诉、如愤、如怒,哀音袅袅,不绝如缕。伏枕听之,禁不住怆然泪下。从此小丘又有了一个名字——琵琶山。
文:徐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