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翟桂芝老人,她已经早早的站在楼下等着我们。
“我怕你们找不着,天这么热你们怎么来的啊。”
和蔼、热情。这是对翟老师的第一印象。
“我今年七十岁了,我是五零年生人。”翟老师下过乡,当过知青插过队,从治病救人到动物,她的人生经历多彩丰富。按她的话说,她已经完成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这辈子挺值的。
门帘,是翟老师与绣球结缘的一环。出嫁时,婶子给翟老师做了个门帘,这就是陪嫁之一,门帘上有飘带、狮子滚绣球、七彩绣球。从这开始,她就与绣球挂上了钩。
“小时候喜欢刺绣,绣花,上学路上都绣。”怕老师看见,她把针藏在辫子里。“那时候也没玩具,有了小孩以后我就把这绣球从门帘上拆下来给孩子玩。”后来,翟老师开始向婶子学习制作绣球,并且喜爱上了这个手艺。
1991年,济宁市召开第一届文化节会议,翟桂芝老人的七彩绣球,被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到2000年,翟桂芝从兽医的岗位上光荣退休,正式开始了她的绣球文化传承之路。
三十八块布料,四十八个角,六个球眼,七种颜色。翟老师把绣球放在手中,这个数字她早已算的清清楚楚“每个颜色的寓意不同,绣球就是吉祥如意的好意头”。绣球的穗子,是翟老师祖传的梅花穗,高粱杆子的粗细不同,也决定了穗子的大小配不同的绣球。“我不知道买了多少高粱杆编的锅盖(篦子)了,一买就拆了,人家卖东西的直说心疼。”传统的绣球要填充旧棉花,翟老师和孩子商量把他们的旧被子都拆掉,她拿走旧棉花用新棉花跟他们换,为的就是要为二十三届省运会献上她二十份绣球的祝愿。后来,翟老师用更加简易方便的材料替换了传统的材料,把绣球带进课堂,让学生们也能学会这门传统的手艺。
“绣球奶奶”是济宁市新闻媒体给翟桂芳老人的昵称。2013年,绣球奶奶完成了她的目标,拿下了三项扛旗是世界记录,最重的、最大的、最高的七彩绣球。
“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只要我想做的,我就必须要做到,谁也劝不住我。”
2017年,翟桂芝老人的作品《人生第一双扎根鞋》,也在山东省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了设计创新金奖。“爹穿上,娘提上,孩子长到九十上。”翟老师说,这是早些时候老辈儿对下一代健康的期盼。
有人来找她下大订单,都被她一一回绝了。“我这是手艺活,我做不了订单,你要想让人来学,我可以免费教。”
翟桂芝老人说,我不指望绣球能给我带来多少经济收入,这是好东西,好手艺,我只想把它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