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鲁中晨报淄博5月26日讯 天气逐渐转热,到户外进行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初夏时节固然是游山玩水、亲近自然的好时候,不过,这也是一种叫做蜱虫的寄生虫的活跃期。淄博市疾控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每年5~10月份是蜱虫的活跃期,无论在草地还是野外游玩要注意防叮咬及掌握应对办法。
根据省内媒体报道,家住青岛的小艳和父母日前一起到野外郊游,在草丛中玩耍时被一只虫子咬了。虽然小艳妈妈当时便将虫子取下,但1天后小艳出现了发热、头痛症状,且高热不退。经医院诊断,叮咬小艳的虫子就是蜱虫,其病情为蜱虫携带的病原体感染。经积极治疗后,小艳顺利康复出院。
今天,记者从淄博市多家医院了解到,目前尚未有确诊的与蜱虫有关的病例。不过,从以往情况来看,医院每年都会接诊此类患者。
淄博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所长王玲表示,蜱虫病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俗称,是由布尼亚病毒引发的新发传染病,蜱虫为其传播媒介。感染多发生在5~10月份,该病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大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和乏力等表现,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而死亡。
“淄博市的南部山区是高发地区,每年都有病例报告。”王玲告诉记者,蜱虫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另外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也会导致传播,所以做好预防十分必要,“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比如草丛中长时间坐卧,进入这类地区应穿长袖、浅色、光滑的衣服,皮肤涂抹驱避剂等。如果携带宠物去了有蜱的地区,返回时应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被蜱虫叮咬后该如何处理?王玲表示,不要生拉硬拽,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其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或用烟头、香头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染病,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渤海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