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2011年开始专业做面人,现在已经干了10年”,陈更说。说这话的时候,他正在捏一块紫色的黏土,话音落下没多久,一个栩栩如生的老鼠就诞生了。“今年是鼠年,捏一个老鼠吧,吉祥如意。”
陈更是济宁市面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受祖父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捏面人,长大后又拜了老师,专业学习做面人。经过多年的边干边学边练习,如今的他已经成为了面塑的专家,讲起面塑如数家珍。
“它看着是非常有意思,就像变魔术一样,一块面泥可以在你手里几分钟之内变化出一个卡通的形象,捏出来之后比较有成就感,这就是面人的魅力所在。”陈更笑着说,但是面塑这条道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陈更也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
“最困难的就是需要一些美术知识的基础”,陈更坦言,半路出家的他没有接受过美术院校的培训,在这方面有些欠缺。但是陈更相信,勤能补拙、实践才能出真知,在多年做面人的过程中,研究一些关于传统人物、年画、卡通甚至人体解剖学的书籍,他逐渐摸索出了经验,做的面人也更加逼真,栩栩如生。
值得一提的是,陈更的作品十分具有新意,他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现代作品中糅合了传统的元素。比如一个卡通的兔子怀里抱着中华传统的“福”字,这种结合不仅使传统的形象焕发出了新的魅力,也让现代形象具有了独特的传统韵味。
当被问到为何能坚持做面塑时,陈更给出了一个朴实却十分在理的答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多人喜欢,但是能坚持下来的不多”,正因为如此,陈更经常去学校、社区做面塑的宣传普及活动,“目前我能教给更多的小孩、学生,给他们普及一点面人的知识,让他们也喜欢上这项艺术,感觉很骄傲。我的孩子也会捏面人,我觉得很欣慰”。
面塑贯穿了陈更的小半辈子,从兴趣到事业,小小的面塑不仅是一个个成型的作品,更是陈更对于心中信念的坚持。在搓、捏、勾、画中,陈更将自己的人生信念倾注在手中的面塑里。“手艺永远是无止境的,我进步的空间太大了,我得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