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市立三院附近,李方东和孙国芳夫妇经营着一家名叫芳芳面馆的小店。门头不大,十平米左右,店里摆着四张桌子,狭窄的灶台旁,夫妻俩人忙碌着。看似普通的面馆,背后隐藏着一段相濡以沫的感人故事。
上午十一点,店里已经陆续有客人点餐。夫妻俩一边招呼客人,一边配合客人点餐、做餐,配合得很默契。孙国芳手脚麻利,人又热情,店里的回头客很多。可这样平凡而忙碌的生活,在6年前夫妻俩可是想都不敢想的。
突如其来的噩耗
2014年3月,李方东突然觉得身体不适,“那时候觉得身体很疲惫,脚容易浮肿,然后就去医院查体”,直到现在,李方东还记得拿到体检报告时的心情。
“肾的一个指标叫肌酐,测出来是777,我瞬间就懵了。因为肌酐的指标超过450的话,就可以定性为尿毒症。医院里人很多,我看到那个数字的瞬间,周围的声音和画面都感觉不到了。”
而8个月前,李方东的母亲就是因为尿毒症去世,“很绝望,因为我妈是这个病去世的,前前后后治了四五年,我又查出来了尿毒症。”
原本夫妻俩想着努力挣钱,偿还给母亲治病欠下的外债。得知这个噩耗,李方东一度想放弃,“我真的不想再拖累我媳妇了。”
看到丈夫不肯接受治疗,孙国芳痛在心里,“我就想留住他,因为我不想让他父亲再受第二次打击,孩子没有父亲,我没老公,这个日子就没法过了,这个家就散了。”孙国芳的坚持也鼓励了李方东。
“东子,你有救了”
治疗期间,为了省钱,李方东选择在家做腹膜透析,“也许是家里的卫生条件不好,我最终被感染,去医院的时候,医生直接给我下了病危通知书。”医生告诉李方东,想要把病治好,只能选择肾移植。
“肾源很难等,移植办公室的人告诉我们最起码要等两三年,我当时的身体情况,医生说可能撑不过这个时间,就考虑到亲属移植。”李方东的父亲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不符合配型要求。他们四处去寻找肾源,但最终却一无所获。
看着被病痛折磨的丈夫,妻子孙国芳瞒着他偷偷去配型,决定捐自己的肾给他。“当时医生给我说配型成功的概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虽然机会渺茫,但是我也要试试。”孙国芳回忆说。
“我那时候别无选择,心里就觉得我能救他。配型结果出来后,我就说东子你有救了,我给你配型成功了。”
2015年3月,李方东和孙国芳一起进了手术室,做了肾移植手术。万幸的是,手术很成功。醒来后,李方东第一时间给妻子打了电话。
“一接电话我媳妇儿就哭了,我问她疼吗?她说疼,肯定疼,做那么大一个手术。我就记得她哭了,然后我也哭了。”
儿女双全 日子有奔头
身体渐渐恢复,夫妻俩又重新经营起了面馆。为了纪念这段特殊的经历,李方东把面馆的名字换了。“不论是我们这个家,还是现在能开这个店,都多亏了我媳妇,干脆用她的名字,所以叫芳芳面馆。”
手术后两年半,经过医生允许,俩人要了二胎,孙国芳说,现在他们是儿女双全了,生活也更加有奔头。现在,芳芳面馆的生意也蒸蒸日上,夫妻俩忙活得很开心。
面馆的工作从每天的凌晨4点开始,擀面条、包馄饨、做凉皮,店里的主要食材都是夫妻俩自己准备。因为店面挨着医院,他们的顾客不少都是病人,曾经被疾病拖住过的俩人准备食材格外仔细。“自己做的东西不会添别的东西,起码干净卫生,病人吃着也放心踏实。”孙国芳说着迎向一位打包手擀面的客人,按照客人的要求把面煮得“烂”一些。
而五年前的那件事,也渐渐保存在他们的记忆深处。经历过生死之后,俩人变得更加恩爱,彼此也更加的默契。“和他在一起很开心,他总能懂我的心思。”孙国芳说。
“您犹豫过吗?”
“没有。我就想让他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就想让他能够正常的睡觉,正常的喝水。”
新闻来源 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