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北方多战乱,人口锐减,十室九空,官令移民。张、田两姓先祖遂由热河(今河北省)迁至黄河南岸立村,张姓先祖具有“一脚踹”独特踹鼓技艺,闻名四乡,后人称为踹鼓张村。4月21日,记者走访了高青县常家镇踹鼓张村,据村里88岁的张光启回忆,早些年他大爷张奎祥(音译)还会踹鼓技艺,张奎祥去世后,踹鼓技艺就慢慢失传了。
△村民张传利向记者讲述踹鼓张的历史。
△88岁的村民张光启在家打理花花草草。
△88岁的张光启回忆起大爷张奎祥,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
△鲁中晨报记者采访88岁的张光启。
消失的踹鼓手艺
踹鼓张村是高青县常家镇常兴村(行政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在踹鼓张村东头,有一个文化广场,广场中间有一个亭子,亭子里有一面大鼓,白色的鼓面黄色的鼓腔,约有一人半高,大鼓立于红色的骨架上,骨架表面有金黄色花纹。据村里人介绍,这面鼓是2015年立于此,为了见证千年的踹鼓技艺,敬念祖先,激励后人。每当村里有重大节日,都会有人在这打鼓,村里来了客人,也都会来此参观大鼓。
“踹鼓”指的是制鼓的关键工序之一,即人立于鼓面之上,借身体自重与脚力反复踹踏,令鼓皮绷紧,以制成音色上等之大鼓。踹鼓前需要先把木材开料挖弧,制成弧形板材,造型后便把牛皮处理好,覆盖在鼓腔上面,之后便是踹鼓工序。
“我大爷张奎祥(音译),是这个村子里最后一个会踹鼓工艺的人,他去世以后这个手艺就失传了。”张光启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因家人生病无人照看自己,便在他大爷张奎祥家住过一段时间,但是他没见过张奎祥踹鼓,随着时间流逝,大家只记得他叫“张奎祥”这个名字,具体哪几个字无从考证。
张光启告诉记者,早年间他们村里的红白公事和大型节日活动,都会用到鼓,而这些鼓都是村里会踹鼓的人制作的,所以有些手艺人以踹鼓技艺为生。但是踹鼓以纯手工为主,制作周期长,随着制鼓工艺的进步,纯手工制作慢慢被机器加工淘汰。以踹鼓技艺为生的手艺人迫于生计都在逐步转型。大家都说制鼓其实也是一个木工活,鼓腔都是用木头制作的,和做木桶是一个道理,为了生计,不少以踹鼓技艺为生的手艺人转为做木桶生意,踹鼓技艺慢慢失传了。
△66岁的张立堂带着4岁的双胞胎孙子轩轩和航航在村里遛弯。
△村民家闲置的农具代表了两个不同生产力的时代:畜力车时代和拖拉机时代。
△村中一座即将拆除的老屋,村里的老者特意过来看一眼老屋,回忆以前的时光。
△村中一座即将拆除的老屋。
△村中一座即将拆除的老屋角落里堆放着当年的生产生活工具。
△村中一座即将拆除的老屋角落里堆放着当年的生产生活工具。
△村中一座即将拆除的老屋中,残存着当年生活的痕迹。
△村中一座即将拆除的老屋中,残存着当年生活的痕迹。
△随时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动三轮车成了村里的主要代步和运输工具。
两亩苹果园 四条路 打开村民致富路
“1971年我被选为踹鼓张村五队队长,1973年被选为踹鼓张村大队长,1980年被选为踹鼓张村党支部书记……”4月21日,常家镇常兴村党总支书记李建伦告诉记者:“踹鼓张村是自然村,我从1971年开始便在踹鼓张村任职,干过小队长、大队长、村长、村党支部书记。”
“以前村里很穷,该怎么办呢?”李建伦告诉记者,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他曾经带领村民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等,都没有让村民富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一次他来到当地林业站取经,林业站工作人员给他支招——种植苹果。回到村里,他动员村民每户种植了2亩苹果园,由于当地村民不懂种植技术,林业站工作人员每天骑着摩托车跑到村民果园现场做技术指导。踹鼓张村一下种起了400多亩苹果园。
“咱们种的苹果叫‘红俊青’,酸酸甜甜很好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个品种的苹果成熟的早,在下霜以前农历八月十五就熟了,最好的时候卖七、八块一斤,当时在滨州市里很出名,很多人都认这个苹果。”李建伦告诉记者,这种苹果亩产也很高,每亩大约产四千斤苹果,村民都靠着苹果挣下了第一桶金。
随着种植苹果规模扩大,苹果运输成了一大难题。苹果多,巷子窄,基本没有大路,如果苹果运不出去,坏在树上,村民的损失就大了。“当时大街上在修路,可是只修到常家村就停止了,我看着着急,就去协调他们修路的工作人员继续把路修到我们村,好解决苹果运输的问题。”李建伦说,修路工作人员表示要修也可以,他们必须自己出工出料。
李建伦回到村里就立刻动员村民参与修路。路修通了,苹果的运输问题解决了。可是李建伦没有满足现状,他又在村里修了三条路,东西三条大路,南北一条大路,完全解决了村里苹果运输的难题。
天有不测风云。1996年,天降大雨引发水灾,踹鼓张村的果树被淹死了。后来,村民又种植苹果,都没有原来“红俊青”这个品种好,收益不理想,慢慢的果园也少了。
△趁着太阳好,64岁村民张国文在村边路上晒黄豆秸秆喂牛。
△趁着太阳好,64岁村民张国文在村边路上晒黄豆秸秆喂牛。旁边就是太阳能电池板。
△村里2017年就装了光伏发电设备。只要有阳光就能发电,发得电直接并入电网,每度电1元左右,每户每季度大概有1400元收入。
家家用电赚钱 村民钱袋鼓了
前几年,踹鼓张村对村庄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修建起了排水沟、村民服务中心和文化游园广场,村庄整建制实现了改厕、改暖,村庄一排排平房红瓦白墙,一条条硬化道路直通入户,绿树成阴,鲜花点缀,村庄美了,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了,心气顺了,美好幸福生活来了。
“我儿子说光伏发电的800块钱上个月中旬就打到我的银行账户了。”4月21日上午,69岁的张传利指着房顶的光伏发电设备告诉记者,他们村里在2017年都装了光伏发电设备,只要有阳光就能发电,发得电直接并入电网,每度电1元左右,每户每季度大概有1400元收入。
李建伦带领村两委外出参观学习,招商引进了光伏发电项目,利用村西荒地,投资2亿多元建设了30MW的高效光伏农业示范园,年收益非常客观。踹鼓张村村民各家的房顶上也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增加了村民的个人收入。光伏项目的开展为踹鼓张村集体、村民带来长期稳定的收入。此外,村内还建有企业,村民就近就业,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还增加收入,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踹鼓张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村里更加和谐了,老百姓的心里顺了,日子也越过越美了。六百多年前,踹鼓张村祖先靠踹鼓手艺创立了踹鼓张村,而今,踹鼓手艺消失,踹鼓张的村名也将随着乡村振兴、合村并居政策的深入实施,和踹鼓手艺一样成为记忆。
(文/图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晓明 王兵 曹连东 通讯员 朱秀珍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