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大师葛秀英:一把剪刀剪出万千世界
2016年7月,因筹建丹阳民俗博物馆,第一次慕名前去拜访葛秀英大师,虽根本不认识,但仅仅2个多小时的交流和交谈,老人毫无戒心,倾其所有搬出作品让我们品鉴,逐一讲解,并当场剪画馈赠友人,其对朋友的真诚真挚、亲近信任、忠实和豪爽豁达非山东孔孟之乡而不见,无不令人由衷点赞。
山东人继承"周孔遗风",坚持"孔颜人格",历朝历代名人名家辈出。葛秀英大师虽为巾帼英才,但"山东好汉"的人格魅力和特点在其身上充分显现。其后曾几次想拜访葛秀英老师,或因她大多在杭州居住而未成行。
葛秀英老人和我的母亲年龄相仿,一个偶然机会加上她的微信,虽年近古稀,但微信玩的不错,时时在线。每每发布丹阳消息,她总是第一个跟帖、点赞或转发,其关心关注菏泽发展用心可见一斑。
…
平凡朴实的一生
葛秀英,女,1951年出生,山东鄄城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华文促会剪艺会理事,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菏泽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菏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菏泽市文促会剪纸艺委会会长,菏泽市曹州剪纸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葛秀英幼年生活在乡风淳朴的鲁西南农村,她多才多艺,写得一手好字,会绣花,还练过国画,而她最擅长的是民间剪纸。自幼酷爱剪纸和刺绣,心灵手巧的她无师自通,凡是看过的花样她都能剪出来,才八九岁就成了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巧手姑娘,用乡里人的话说"她剪的蝴蝶会飞,她剪的马儿会跑"。
青年时做过教师,后来随丈夫到南方随军当过工人。1982年转业举家迁回菏泽,安排在财政系统工作,现在已经退休。
退休后葛秀英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她投入全部精力开始了对剪纸艺术的追求。走过的路与工、农、兵、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丰富的人生经历赋予她无穷的创作源泉,她的剪纸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有反映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的,有反映勤劳致富、科技创新的,还有反映八荣八耻和喜迎奥运的。她不仅把剪纸当作一门艺术,而且还把剪纸看作具有精神力量的教育媒介。
多年来,她的剪纸和书画作品在国际、全国性等艺术大展赛中荣获金、银、铜奖和一、二、三等奖等40余项荣誉,被授予"中国十大剪纸艺术家"、"首届世界民间艺术大师"、"国际知名文艺家"等20余种荣誉称号。剪纸作品被国家领导人邹家华、何鲁丽、李建国和中国牡丹博物馆、北京奥林匹克组委会、鲁西南民俗博物馆、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等多家艺术机构及国内外友人所收藏。个人传略入编国家级大型书籍:《中国书画名家名作典藏》、《中华成功人士书画精典》、《共和国60年功勋文艺家大型画集》、《中国书画家润格年鉴》、《国家名人档案名人史册》、《国际知名文艺家大辞典》等50余部典籍。出版个人专集:《葛秀英套色剪纸精品集》上、下集;剪纸挂历、台历。随着知名度的提高,被多家艺术机构邀请举办多次个人剪纸艺术展。2011年,被政府命为曹州剪纸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艺50载,她的剪纸既有地方烙印,又有古代经典和时代特色,创作出了大型的系列性长卷,如:《鲁西南剪纸绣花样》、《12生肖(各百)篇》、《民俗篇》、《文革篇》、《牡丹篇》、《水浒108将》、《红楼梦》、《三国演义人物谱》、《中国梦》、《古今24孝》等。
一把剪刀剪出一座艺术馆
葛秀英说:"即精细又不断,是剪纸的最高境界。"这个境界需要真真的热爱,需要无数日星星月亮的陪伴。葛秀英一改退休老人的日常,没有打麻将,没有打纸牌。有的是对生活的热爱,所以能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葛老师的剪纸,正因为对于生活的深爱,才生动非凡。
葛秀英的剪纸艺术,虽是受家庭的熏陶,但更多的是靠她本身对剪纸艺术的热爱。葛秀英既能剪花鸟草虫,也能剪出人物挂件。她剪的人物靠眉传神,惟妙惟肖;她剪的虫鸟羽翅煽动,追逐嬉戏,像活了的一样;她剪的综合类十米长卷更是浑洒自如,出神入化。葛秀英在艺术上既追求大意大象,同时也精雕细琢。 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传统的剪纸一般都是单色剪纸,即用一种色纸来剪的。以红色为主,还有蓝色、黑色。还有衬色类、套色类、拼色类、染色类、填色类剪纸,一般剪纸都是以单色为主,但是葛秀英就是想做出更好的,她萌生了将书画技艺融入剪纸艺术的念头,继而又将单一的红色剪纸发展到套色多彩剪纸,再由套色多彩剪纸创新到立体剪纸。 葛秀英大胆尝试,锐意创新,由传统的单色剪纸创新到"彩宣套色剪纸",继而又由"彩宣套色剪纸"创新到"立体剪纸"。把绘画刺绣与剪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既继承了我国民间的剪纸艺术,又融入了国画的构思和笔墨魅力,走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子。目前,她又将剪纸作品粘在宣纸上装裱出来,一幅幅彩色牡丹剪纸,看上去与工笔画似像非像,更显得生动传神,不但利于珍藏,还像国画一样,把原来轻薄易破的剪纸与书画艺术的装裱相结合,成大幅工艺画,使剪纸小品进入艺术展厅,悬挂于殿堂,也是葛秀英创新的成功。
剪纸艺术是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它的造型非常的朴实,生动有趣,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许多人。葛秀英在剪纸艺术上敢于创新,不懈追求。在题材上,她勇于开拓,花鸟虫鱼、风景、历史人物、民间喜花无所不及,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与时俱进、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在构图形式上,她善于灵活多变,打破常式,力求新颖活泼,避免雷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技巧和手法上,她不断翻新,力求突破。其作品纹样无论大小,线条无论粗细,全用剪刀剪制。除了单色剪纸,她还尝试了套色、斗色剪纸,并用几十余年时间探索先剪后折的立体剪纸,使原本平面的剪纸神奇地站立起来,拓展了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
60年的剪纸生涯,将刺绣、绘画、书法技艺大胆融入到剪纸中,葛秀英的剪纸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目前由单色剪纸创新到彩宣套色剪纸,再由套色剪纸创新到立体剪纸,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和高度评价,被授予"中国十大剪纸艺术家",出版《葛秀英套色剪纸精品集》和剪纸挂历、台历等。她创作的剪纸作品被中国牡丹博物馆、鲁西南民俗博物馆、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及北京奥运组委会收藏。
以"剪"养"德"扬正气
目前,葛秀英在全省乃至全国剪纸界都可谓大师级人物,但她从不以自居,待人谦和,为人诚恳。她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勤勉不辍。她那份对艺术的执著和痴迷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她常说"学无止境,艺无止境", 剪纸创作对她来说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她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踏踏实实做好传承,力求技艺精益求精。
2002年的一个冬天,对葛秀英老人来说是个极其黑暗的日子。当天老人去医院体检查出患有让女人失去胸前美丽的病魔。倘若对一般女性来说,可能早已吓得魂不附体,但老人却异常镇静。在和家人商量后,她安排女儿直管照常上班,自己独自去了医院住院。等确定手术时间后,她却反过来安慰泪水满眶的女儿说:"没事,一个小手术,做完就没事了"。手术当天,医生推来了轮椅,她微笑着拒绝了,说:"没事,我自己能走到手术室去!"葛秀英披着一件红毛衣,沉稳地跟着医生走进手术室……3,4个小时的手术,她报以乐观、坚强的笑容,终于战胜了病魔,迎来了艺术生命的第二个春天!
一提到剪纸,葛秀英身上就仿佛有用不完的力、使不完的劲。身体刚刚恢复,她就开始投入创作,运用国画和刺绣功底,结合对艺术的领悟力研制出了多彩套色剪纸技法,使传统的民间剪纸技艺向前跨出了一大步,这一首创成果填补了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剪纸新技艺空白。她的多彩套色剪纸主要以菏泽牡丹为主题创作,剪出的牡丹色泽艳丽,或含苞待放、娇艳欲滴,或随风盛开、摇曳妩媚……用精湛的技艺诠释着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她的剪纸类型也在不断发展创新,由原来的花鸟、动物,到现在的风景、人物,她还大胆地将书法与剪纸相结合,用剪纸的形式来表现书法,可谓独具匠心。
葛秀英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刊登,并发表了多篇关于剪纸技艺的专业论文,成功地举办了多次个人作品展。《齐鲁晚报》、菏泽日报、牡丹晚报和菏泽电视台《百姓天天看》等多次报道。2006年9月,《山东老年》在齐鲁风采栏目中以《一剪之巧夺神工》做专题报导。同年10月,代表菏泽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首届国际剪纸艺术节。2007年3月,牡丹电视台《文化时空》栏目再次专题报道。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为她题写 "努力发展民间文化剪纸艺术"。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葛秀英还主动将剪纸艺术与党中央的最新精神结合在一起。党中央提出"八荣八耻"后,她立即拿起剪刀,在不足半个月的时间里,就精心创作了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8幅剪纸作品。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采用窗帘剪纸风格,以两个字为一幅,用12幅画联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基本内容。此外,还主动对别人进行剪纸廉政教育,并将"廉政文化"打造成了剪纸的品牌。他在剪出一大批传神作品的同时,也剪出了自己的一身正气。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看到医护人员不顾危险逆行而上,党员干部与志愿者共同奋战在抗疫一线,葛秀英很是激动。经过几天沉思,专门创作了《中国速度》《疫情防控》《武汉加油》等剪纸作品。并积极参与捐赠。葛秀英热衷公益,逢年过节会将自己精心创作的部分剪纸作品送给老党员、特困家庭等。此外,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喜欢剪纸艺术,她还走进社区、校园,为中小学生免费传授剪纸技艺。
德艺双馨"公益课堂"讲传承
葛秀英是一个把剪纸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她与剪纸相伴一生,在社区、单位里她用剪纸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开展卫生保健宣传。逢年过节婚嫁迎娶,她为邻里乡亲剪喜庆窗花。退休以后,她仍然宝剪不辍,用一剪一纸忠实地记录着生活,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憧憬。就是在她晚年身患绝症,也没有离开过心爱的剪纸。
葛秀英德艺双馨,退休后,多次义务举办培训班,从幼儿课堂到大专院校,从个人展览场地到大型公益活动,她就地施教,义务培训学员不计其数,先后为当地学校和社区上剪纸课200多堂,将道德教育巧妙地融合在剪纸艺术中,为弘扬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很早就想学习剪纸了,这次终于可以跟老师请教学习啦!"菏泽市民张女士看着自己剪的窗花高兴地说。元旦假期,菏泽市妇联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免费学习剪纸的公益手工课堂,专门邀请了民间剪纸大师葛秀英教授市民学习剪窗花,让热爱剪纸的市民大呼"过瘾"!
由于报名市民较多,其中还不乏小朋友,为了让更多的市民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剪纸技巧,葛秀英老师还专门请来了自己的四位高徒,和自己一起教授大家学习剪纸。活动开始后,市民们分为五组,各自围在这五位老师身边,听老师讲解如何剪窗花。"首先将红纸裁成正方形,然后对折,再对折,然后用剪刀剪出形状。"看到市民们热情高昂,老师们也立即投入到了教授中,一边讲解,一边演示。由于现场学习剪纸的大多都是没有基础的业余爱好者,老师们也从最基本的开始教起,如何折纸,如何剪都演示得十分详尽。得到要领后,不一会儿,一个个漂亮的窗花就出现在了市民们的手中。看着自己也能剪出这么漂亮的窗花,不少市民都高兴地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没想到这么多小朋友也喜欢剪纸,而且还剪得这么好。"葛秀英一边教几位小朋友剪纸,一边和孩子们互动。在活动现场,围在葛秀英身边的一群小朋友格外抢眼,他们中小的只有四五岁,大的也才十来岁,虽然年纪不大,但一双双小手却格外灵巧,在老师的指点下,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幅幅剪好的窗花就摆在了桌子上,让人看了眼前一亮。葛秀英告诉记者,虽然孩子们年纪小,但是他们都很聪明学得也快,而且会根据自己的想象下剪,这样剪出来的窗花花样更多、更好看。"剪纸是我们的传统民间艺术,需要我们不断传承与发展,今天看到这么多小朋友也喜欢,并且剪得还这么好,我打心眼里高兴。"葛秀英说道。 2017年,剪纸艺人葛秀英在开设义务辅导班教国外友人学习剪纸艺术。在葛秀英的剪刀之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蹦"了出来,引得外国友人阵阵惊呼。通过手把手地向外国友人传授剪纸技艺,使他们在剪纸中了解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越来越有名气的葛秀英,经常受邀到各地去展览,每去一个地方,都受到了大家的好评。每次展览,葛秀英都很认真。她说:"在外地展览,代表的是我们菏泽的形象。" 看看葛秀英身边的碎纸屑,再看看她右手食指上厚厚的老茧,都足以证明她对剪纸艺术的爱好和精益求精,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深"的思想,葛秀英在剪纸艺术里一次又一次取得好成绩。 "来自国外的朋友跟我学习剪纸技艺,可以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只要我身子骨还行,我不但要自己继续剪纸,而且要继续带动培养剪纸爱好者剪好纸,把这门民间艺术一代代传承下去。"葛秀英说。
"太神奇了!一把小小的剪刀居然能剪出这么多漂亮的图案。""这小老鼠剪得很生动……"2019年末,在杭州庆春门古城墙广场上,许多市民围着一个剪纸摊位啧啧称奇。剪纸人葛秀英正在这里参加"新春送欢乐 文化进万家"活动,展示她的剪纸艺术。方寸大小的一片红纸在葛秀英的指尖转动,一把普通的小剪刀在纸上飞舞,几分钟工夫,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老鼠就剪好了。葛秀英是 "曹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精彩的现场表演吸引了许多居民和路人的眼球。
葛秀英还创作的一幅长逾10米的《百鼠图》剪纸长卷在社区亮相,受到了大家的好评,这也是这位退休后来杭定居的山东民间剪纸艺人,连续第12年创作生肖百图剪纸长卷。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多为群众做一些事情,多为社会作一点贡献,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葛秀英是一位普通的女性,但她对事业和艺术执着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朋友的真诚和豁达,以及永远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足以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面旗帜。
最美不过夕阳红。菏泽为您骄傲!山东为您自豪!
作者:马学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