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王兵 李波
“这就是当地老百姓口中的‘驴打场,牛拉碾’,驴打场是对原料进行初步粉碎,牛拉碾是原料的二次研磨。”5月16日,在博山区山头街道一处施工现场,一台牛拉石碾的出土引起了专家和当地居民的兴趣,中国陶瓷琉璃博物馆原馆长高岩给记者详细描述了这一工具的使用方法。
一名工人正在清理出土的石块。
山头出土牛拉石碾
“解放后,有了电动球磨机制作泥浆,这种牛拉碾的系统就被淘汰废弃了。长久以来,牛拉石碾是跟古窑配套使用的。”5月13日,当地居民孙先生给本报打来热线电话,在博山去山头街道一个工地的施工中,发现了一件文物。据孙先生介绍,这件文物位于岳阳河和南沟交汇处,顺河岸通车、打井取水和排水等,都非常便利。“以前那里是博山陶瓷厂的五车间。”
“这个系统是刚刚发现的,我们立即会同当地政府组织了发掘和保护。”5月16日,博山区文物事业服务中心李生军主任告诉记者,他们了解情况后就将所有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就地保护。“这一套设施非常庞大,包括原料场、石碾系统、牛棚、水井、水槽、过滤器、晾泥池、晾泥场、地下泥浆管道、排水工具和排水沟等。”
“必须要把瓷土和黏土各自粉碎,然后按照一定比例合在一起。只有瓷土的话,陶瓷就不能成型。如果只有黏土,就不是陶瓷,而是陶器了。”高岩告诉记者,这个牛拉石碾是整个陶瓷原料制作流程的第二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驴打场,“在这道工序中,有水顺着进口的流进来,研磨好的石料,那些细的,就顺着出口流入下面的沉降池。粗的原料,会在下面不断被粉碎,在牛拉碾的过程中,也有人在搅拌这个泥浆。一般来说,下面的晾泥池还有两个到三个,这些晾泥池出来的原料,就可以直接制作陶瓷了。”
发掘出来的石碾部分部件。
再现古老生产场景
早在1929年,一名日本摄影师就在博山附近拍摄了一张题为《陶土的粉碎作业》的照片,这张照片清晰展示了当年牛拉石碾的工作场景。
“经过我们的现场勘查和测量,我们认为,这套工具在博山区还是首次发现。同样的设备,2012年曾在淄川区龙泉镇渭一村发现过一套。当时我们淄博市文物部门联合山东大学一起进行了勘查发掘。”原淄博市文物局副局长张光明告诉记者,从制瓷工艺到现场出土的器物、瓷片等来分析,这个作坊使用可能为清代中晚期,一直延续到1950年代。由于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仍然是博山陶瓷厂的一个生产车间所在地,现在出土的物品,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民国以前的,还有一部分就是当代的。“这也看出当地陶瓷制作有很明显的连续性,对我们了解也研究博山地区近代陶瓷制作工艺,有一定的价值。我们建议把这一套实物移至博物馆,进行陈列展示。按照国家定级的标准,这套工具可以定义为文物,属于一般文物。”
张光明告诉记者,专家组认为这套工具应该在原件编号的基础上,进行异地保存,“我们博山陶瓷资源丰富,据当地人介绍,这样的设备还有很多。我们打算正式挖掘一套,把它完整地展现出来。”
“大概估计,这个石碾在1960年到1970年还在使用。这是比较完整的一套设备,建议进行清洗、编号,把它完整地保护起来。”高岩告诉记者。
从空中看下来,一座古窑的石碾出土的位置旁边有一座古窑。
出土文物增色博山
“我们对文物保护的原则,本着两利的原则,既对文物保护有利,也要对当地的建设有利。”5月16日,专家组成员、山头街道、博山区文物事业服务中心和相关人员等十余位代表进行了座谈,最终确定了保护意见。
“这个石碾确实很大,直径有1.4米。”记者用卷尺测量了一下出土的石碾,旁边那些巨大的石槽也非常引人关注。
“这一件物品是清代使用的窑具;这一枚瓷片是清代博山窑生产的青花瓷;这一片呢,就是我们当地独有的黑釉,也叫酱釉,主要是用于制作瓷罐瓷碗等物品,从明代就有了。”在现场伴随牛拉石碾还出土了大量陶瓷碎片和烧制陶瓷的窑具,张光明捡起了几件散落在地上的陶瓷碎片,一一向记者进行了介绍。
“这是典型的釉下五彩,俗称红绿彩。”高岩拿着一块瓷片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套五盆的碎片,从大小形状来看应该是第三个盆。
张光明告诉记者,专家组在经过仔细论证、综合考量之后,认为这次文物的保护发掘是非常及时的,有效地保护了文物。他们建议当地政府另选合理位置,对这一文物进行实地复原展示,使该文物得到最大最好的展示和利用,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当地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5月16日,张光明告诉记者,这个瓷片是清代的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