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国
早上一睁眼,朋友圈就被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下馆子撸串”的新闻刷了屏,心中不禁念叨:“书记下馆子,也不叫上咱,唉。”不过放心,我就想去看看,保证不添乱——开个玩笑哈。
然后,接到领导电话,让评论一下此事的重要意义。吃饭能有什么重要意义?我心里直叫苦:吃饭的意义,不就是“不挨饿”吗?
仔细一想,您还别说,吃饭这事儿,还真就不能马虎。网上的热点,有多少和“吃”有关?“吃”的问题,一旦出了问题,就是大问题。
说到这儿,想起前阵子,疫情正紧,我心里很忐忑,寻思从网上采购点方便面;生怕孙女吃不好的父亲坚持外出采购,去了超市,回来后跟我说,你放心好了,超市里满满当当的货,绝对没问题的!我这才放下心来。
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一个“天”:民以食为天。这个“天”太大了,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还有一句话,叫“食以安为先”,强调食品安全。有了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中国人想吃什么,完全可以“管够”“吃饱”,但能否安全、洁净、纯天然,就难说了。提高产量,我们靠科技;但科技有两面性,造假者也可以使用高科技,害人于无形。只有采取更严格的监管手段,才能干掉这些“坏家伙”,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疫情防控形势下,对餐饮安全有了新要求。简单而言,就是要求监管部门“戴着镣铐跳舞”,走好“钢丝绳”,既要搞活餐饮业,又要严格防控,确保疫情不反弹。
第二个“天”,是“半边天”:餐饮业是夜经济的“半边天”。餐饮活,夜经济就活;餐饮死,夜经济就死。
这话说的,好像淄博人都是吃货似的;您别误会,咱淄博人就是吃货哈哈。现在不是三年困难时期,吃货怎么了?只要腰围不超标,放开肚子吃,不仅不丢人,将来GDP的勋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月半(胖)”……
淄博优秀的传统饮食文化,我就不说了,要从神农尝百草说到淄博的夜经济,跨度太大。
咱就说一点:夜经济岂能缺了吃?没有吃,哪有夜经济?想和我辩论的咱私聊——边吃边聊。
搞活夜经济,淄博才有个大城市的样子,才有吸引力。夜经济绝不是表面文章,它的核心内涵,在我看来,是形成“8小时之外的生态场”。
8小时之外,就是工作之外;生态场,就是不同于工作环境的一个轻松、舒适、自由的场景。
8小时之内的工作场合,人们容易产生疲惫感,持续相同的场景,人的脑子感到“不转了”,灵感没有了,会议成了干巴巴的程序和讲话,缺乏碰撞,枯燥干瘪,让人毫无灵感,遇到难题,也不容易找到办法。
这个时候,不妨换个场景试试。换个场景,氛围轻松,躺着、歪着、竖着都无所谓,不敢说的话敢说了,不敢想的可以想了,思想的碰撞就容易出火花了。
以前的两个超级大国,在缩减核弹头上,针锋相对,剑拔弩张,始终达不成协议。后来专家支了个招,说你们别在会议室谈了,去小树林谈。于是双方在一个风景优美的森林附近,边走边谈,大家都很放松,场景一换,连原本敌对的态度也改变了,协议很快达成。
在会议室里,他们总是摆脱不了那种“见面就想拼刺刀”的激动心态,理性和感性处在一个非常敏感的临界点。最终轻松突破了这个瓶颈的,只是“换换场景”,四两拨千斤。
淄博乃至山东,也是这样。全市、全省上下,都铆足了劲儿,力争上游、敢为人先,可就是差了那么一点点火候。这个“火候”在哪里?各地有各地的不同,从淄博的角度而言,可能就是理念问题、创意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理念和创意领先了,淄博丰厚的文化、旅游、工业资源,就能盘活了。
理念和创意,都是“脑子的问题”。脑子的问题,在办公室里想,想不出来;在文件里找,“晃晃行晃晃不行”(淄博方言,有时候行有时候不行)。很多时候,要走出去,要深入基层,还要换个场景,找到淄博的“思想碰撞场”。
这种“思想碰撞场”,可以是显现的、刻意的,比如新材料论坛、齐文化论坛,也可以是隐性的、生态的。夜经济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成为隐性的、生态化的“思想碰撞场”;具体载体,是以咖啡馆、酒店、茶馆为代表的餐饮业。
仔细想想,有多少协议,是完全在谈判桌上谈成的?谈判桌的主要作用,是签署协议。但前期的大量工作,真正起作用的,是“8小时之外”场景。
原因很简单,这种场景下,人更容易合作而不是对抗,做出让步,才会达成一致;人也更放松,更容易冒出灵感,对一些“水火不容”、谁也不让步的问题,更容易找出“第三条路径”。
明白了这些,你就知道为什么北上广深咖啡馆那么多,人们那么喜欢夜生活了。这不仅仅是生活方式问题,更关键的是,商人、老板们给自己换了场景,工作效率更高了。咱淄博人在办公室加班到半夜12点,头昏脑涨、脑子越来越不灵光,效率越来越低;人家喝着咖啡就把事情给办了,还落个“脑子灵光”的名声,你说,咱是不是也太悲催了?
所以,夜经济绝不是“领导让你出去玩”这么简单,也不仅仅是拉动点GDP的事儿——其实这么费事搞夜经济,还不如引进一个大项目拉动的效果好;更关键的,是要形成淄博“8小时之外”的生态场,让点子、创意甚至合作意向,在这些场景中生根发芽,形成自觉自发的引导力量。这种自发的“思想碰撞场”和党委政府主导的新材料论坛、齐文化论坛等形成有效互补,淄博人的理念、创意,才能真正活起来。
第三个“天”,是“青天”:政策的持续性是民营企业的“青天”。
夜经济的主体,是民营企业,很多甚至称不上企业,说白了,就是挣俩小钱,养家糊口而已。指望他们拉动经济,没什么效果;但他们外关乎百姓食品安全,内关乎自家生活水平,是重要的民生。
他们虽然微不足道,但很多人却和一些私企大老板一样,有着共同的担心:最怕政策变化。今天还支持你发展,明天政策一变,给你取缔了——这样的环境,就没人敢投资兴业了。
政策的持续性,十分重要,对处在一些“盈亏临界点”的企业而言,政策就是生死线,马虎不得。
经济能不能发展起来,有两个相反相成的理念,第一个是活,观念要活,思维要活;第二个是死,定好的东西要“死”,坚守的底线要“死”,提前设好高压线、警戒区。这两点把握好了,企业家、小老板乃至个体户们才能放心大胆地干下去。既不“活”又不“死”,那恐怕真的就没人想干事创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