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晓明 赵博文 蒲忠宁
早春百果第一枝,甘美玛瑙众享时。5月12日,博山区域城镇石门景区西北峪村的樱桃挂满枝头,一颗颗红透的果实如同粒粒玛瑙,正待人们前来采摘。
已经熟好的樱桃正在进行采摘。
山中的樱桃如同一串串玛瑙挂在树上。
“互联网+樱桃”会发生什么?“数字经济”的到来,让这个夹谷台山北麓的小山村悄然发生着改变:樱桃旅游文化节没有开幕式和演出却依然火热;果农和消费者不用见面却能完成购买;物流电商平台的进入,则解决了保质期难题,让樱桃实现了“才下枝头,便上舌尖”。
村里的樱桃熟透了。
今年没有“开幕式”
按照原计划,5月12日应该是西北峪村举行第四届樱桃旅游文化节开幕式的日子。奇怪的是,今年除了在道路两侧关于“樱桃节”的宣传横幅和展板外,却不见其他有关“开幕式”的内容,直至走到村里的便民综合市场,来来往往的游客才显示出樱桃上市后的“吸引力”。
“从2017年开始,西北峪村的樱桃文化旅游节已经连续举办四届,‘演出+采摘+观光’的文化旅游活动成为吸引游客的‘法宝’,但是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出于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考虑,我们便决定不再举办开幕式和演出活动。”西北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袁聿泰表示。
没有开幕式和演出,如何吸引游客前来?从5月初,袁聿泰便组织村里的“年轻人”开始在微信朋友圈转发相关信息,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没想到效果十分显著。12日上午,袁聿泰一边在市场门前忙着招呼游客,一边说到:“虽然是今天开幕,但是从四五天之前就已经开始有人来购买了,今天的车辆、游客更是络绎不绝。这次樱桃节能延续到5月25号左右,只要这期间过来,就能吃到咱西北峪最新鲜的樱桃。”
智慧市场“显身手”
对70岁的村民李慎云来说,今年樱桃的销售方式与以往大不相同。通过村里刚刚建成投入使用的便民综合市场,不仅实现了人力的“解放”,也让这里的樱桃产业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
投入使用的西北峪村便民综合市场。
70岁的村民李慎云在自家的果园里采摘樱桃。
“以前摘好的的樱桃我们得送进城里销售,卖上一天别的啥也干不了,现在我们就摘好放到村里的市场,之后忙自己的就行,销售的钱会直接就转到我们的手机账户上。”谈及这种“新鲜”的销售方式,李慎云十分认可:“不用人工,不用花钱,还能把樱桃给销售出去,可是方便了!”
“除了销售樱桃,后续我们还准备将其他农产品也放到这里销售,香椿芽、花椒、山洋姜、山药、各类野菜,散养的野猪、山鸡等,给村民搭建起农商对接的平台。”西北峪村便民农贸市场相关负责人袁训坤表示,作为一名从济南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希望能够家乡带来发展的新活力,“市场内对摊位进行了划分,只要把收款码放在摊位上,所收款项就能直接到摊主的账户上,通过手机的软件,还能够视频实时看到自己摊位的销售情况,下一步的方向,就是将这里打造成乡村版的‘无人超市’。”
西北峪村便民综合市场迎来游客。
70岁的村民李慎云将摘好的樱桃送到市场进行销售。
西北峪村便民综合市场内樱桃正在装箱。
电商物流“助销售”
西北峪村位于石门景区北侧,三面环山,植被丰腴,石沟河支流穿村而过,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樱桃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但是也让樱桃的“出村路”十分不便,与其他水果相比,樱桃显得十分“娇贵”,皮薄晶莹却易受损,常温下的保质期只有两天左右,这也是樱桃销售上一直待解的难题。
“之前我们一直与村里的超市合作,村民们把樱桃从山里运到村里,再通过我们发货,这个过程比较麻烦,今年4月份,我们便找到村里,直接在综合市场里实现采摘、包装、发货的全流程服务。”京东博山营业部配送员栾伟表示,“快递的时效上,可以实现山东省内1天就到。此外我们还能提供泡沫箱、牛皮纸箱、冰袋等服务,让这里樱桃能发往更多地区,解决村民们樱桃储运问题。”
目前西北峪村有273余户村民,每年的樱桃产量约30万斤,按照8块钱左右的平均价格,可以为一户家庭带来近万元左右的收入,是西北峪村实实在在的“致富果”。手机社交平台、智慧农贸市场、电商物流的进入,为乡村农业带来了便捷和利好,也推动着农业生产、储运、销售的各个环节的转型升级。正如袁聿泰展望的那样,借助互联网时代的“数字经济”,西北峪村樱桃既红透山野,也正“红透“市场。
村民将采摘好的樱桃进行分装。
村民将采摘好的樱桃进行分装。
8岁的李林曦与家人一起来体验樱桃采摘。
8岁的李林曦与家人一起来体验樱桃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