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凌晨1点,中石化胜利工程塔里木分公司二楼生产办公室灯光依然亮着。电脑前,55岁的黎京强正在对生产办承包商合同进行最后的整理。
作为该公司一名生产调度人员,他的职责是负责承包商车辆管理。近期,由于公司精细化管理和安全生产需要,公司机关人员全部返回新疆,长驻施工现场,贴近一线为基层服务。随着机关职能的不断转变,带着问题沉下去,抱着办法浮上来迅速成为公司机关后勤人员当前工作的常态。
在钻井队现场深入查找问题半个月后,黎京强返回库尔勒基地,第一时间对在现场发现的问题制定解决办法和措施。
在生产办的10年里,黎京强秉承胜利队伍良好传统,踏实肯干,兢兢业业,认真钻研业务,腾出一切时间来学习,并及时总结归纳,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十年的历练,让他对生产运行合同流程、调度生产、组织运行等一系列工作驾轻就熟。
但即便这样,黎京强知道,对工作驾轻就熟还远远不够,为了切实解决制约井队效率提升的瓶颈,生产服务阵地必须前移,服务意识必须进一步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30年前进疆之初的誓言。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黎京强,山东济阳人,55岁,1984年,进入胜利油田工作。1990年入疆,转眼间,在西部戈壁荒漠的陪伴中,他已然度过了30个春秋。
这也是黎京强人生中最年轻的30年。至今,黎京强仍清晰地记得,30年前告别家人,踏上西征之旅的那一刻。经过7天7夜的艰难跋涉,他顺利来到了公司当时的机关驻地---库尔勒市铁门关。当年6月20日,黎京强跟随60160钻井队赶往塔里木油田轮南地区,开始了长达30年的西部钻井生涯,这时的黎京强,是队上的司钻。
在新疆打的第一口井,是轮南4-5井,职工们在胜利精神的感召下,不畏恶劣天气和复杂地质条件,深入分析研究周边井的资料和打法,职工们主动加班加点工作。用时65天19小时,就顺利完成4952米井深的钻探工作。随后,我们队干部职工更是一鼓作气,以更优异的成绩为公司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完美阐释了胜利精神。1991年12月17日,60160队以351天13小时30分,实现了5000米深井年“五开四完”,进尺超两万米,当年进尺22700米,创出全国深井年进尺最高纪录。一时间,塔里木探区刮起“胜利旋风”。
作为该队司钻的黎京强,当年亲手打下了20000米进尺。在当年年终,公司现场召开的祝捷大会上,黎京强作为职工代表,作了典型发言和经验介绍。1991年,60160队也被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当年度同工种基层队劳动竞赛银牌队。
“胜利旋风”的背后,是30年前入疆勇士们艰辛的付出。
“刚到新疆,压力特别大,平台经理高树才、魏本召一直在给我们打气,鼓励职工坚决不能给胜利队伍丢脸。其实,当时我们职工心里也确实没底,很简单的原因,这边的井太深,我们以前也没有打过这么深的井。
6月份的轮南地区,骄阳似火,气温超过40度,干活时,职工们浑身乏力,但一想到代表胜利油田,看到井队干部忍着痔疮血染工衣、工程师向永杰经受着鼻癌折磨,职工们顿时充满了力量。”黎京强回忆说。
1993年12月,60160队在塔里木油田第一个引进应用喷射钻井技术,钻探完成了塔中四油田1号丛式平台的塔中4-16-8井,成为全国沙漠第一口丛式定向井。随后,该队又接连完成全国第一口沙漠水平井;完成全国第一口超深短半径水平井……
1994年7月1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来60160队视察,和井队职工一一握手,并给与当时井队职工高度赞扬:胜利60160队是一流的,管理是一流的,打井是一流的,精神面貌是一流的,你们是名副其实的“胜利铁军。”
提起曾经的那份荣耀,那段光荣岁月,黎京强至今仍难以忘怀。
工作中,黎京强肯动脑子,热爱钻研,是当时60160队有名的发明达人。在生产施工中,他是司钻,工作忙碌。下班后,他也不肯闲着,和队上的职工一起,结合井队实情制作了许多革新工具,应用起来,极大地提升了劳动效率。其中,《Q-100V吊卡移送器的设计及应用》因制造成本低,安全省时省力,获得2007年公司创新成果金奖。
从1990年到2008年,他在60160队待了18个年头。08年底,黎京强奉命调任公司轮台办事处。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永争第一、永不服输”的精神,始终在黎京强血液里流淌。他常说,当初就是怀着为祖国奉献原油的信念,来到的塔里木。28年的峥嵘岁月,让我的心留在了塔里木,留在天山塔河草原戈壁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对此,我不后悔。
在新疆工作30年,黎京强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自豪。但提及自己的家人,这位豪迈石油汉子再也抑制不住眼里的泪水,心中充满了对家人的愧疚。
2008年,年过八旬的父亲意外去世,当时黎京强刚刚调任生产办轮台办事处,为了尽快熟悉新的工作,他赶回家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世,没有来得及送父亲最后一程。这位七尺男儿抱住父亲的骨灰,嚎啕大哭。提到当时的场景,黎京强又一次忍不住红了眼眶。
黎京强说,自己还有4个月的时间就要退居二线啦,但要站好最后一班岗,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态度,做好表率和示范。等退休后回到老家,要好好地陪陪老母亲,好好地尽孝,以弥补30年来对父母的深深愧疚。
(通讯员:邱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