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洋
五一小长假期间,家长群里传来了一件让人有些错愕的事情:有个高中生在某论坛看到有人卖猫,便加了微信询价,得知仅需要200元就能买到一只小猫时,连现实中怎么接触都没有谈,便直接将200元微信转账;随后,所谓的“卖猫人”将这个高中生拉黑,钱自然是要不回来了……
有个家长在群里忍不住感叹:“如今的学生真好骗啊!”
目前仍未完全消散的疫情,着实证明了现在的孩子是在互联网的陪伴下长大的一代。过去,我们需要工具书、大量的阅读才能获取的知识,他们只需要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找到;过去我们绞尽脑汁做题,费尽心机解出答案,还需要等到老师给出终极答案,如今的孩子同样可以从互联网轻松找到……
对比之下不难发现,在过去我们获取信息相对困难,但会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甄别信息的真伪,并能针对信息,结合自己的价值观,形成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如今,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我们获取信息变得易如反掌,结果便形成了惰性,长此以往便陷入了排斥一切、甚至基本常识的信息茧房。比如,那个被骗了200元的高中生,可能以为在网络上花钱买猫,跟游戏充值一样简单,这无疑就是失去了基本的常识判断。
信息获取过于容易的时代,人们习惯了长期的信息“投喂”,培养出了大量的饲养型信息受众——他们成为了扬颈待食的动物,而信息的发布者,则致力于发布香味更加浓郁、能更合受众胃口的信息,完全不顾信息的质量,是有益还是有毒。比如前段时间某某流量明星发新歌,在网上卖3块钱一首。饭圈里领军人物一声令下,“不买105首就别说自己是某某粉丝”,于是许多学生,心甘情愿地掏钱。
再比如前段时间张文宏在发布会上讲到早饭不要喝粥,没有营养。结果,争议很快引发。要知道,白粥营养太过单一是再简单不过的常识。结果,就是这样一个常识,还需要医生郑重其事地提醒,并且引发巨大争议。这让我们想起那些在网络上求医问药,先入为主地觉得自己得了某种病,然后去药店拿药导致病情加重的人——对于一个病人来说,听医生的话不应该是起码的常识吗?
互联网时代,孩子们要想更好地成长,应该做的事情不该是在“网海”遨游,而是多去读书,拒绝垃圾信息的投喂,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判断。唯有如此,才不会丢掉常识,才能抵御谣言、谎言、骗术……换句话说,现在的孩子在学习上需要做的应该是尽可能与互联网保持距离的“减法”,而不是动动手指就获取一切的“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