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张晓宁 通讯员 张海艳
宽河道,清水绕;种绿竹,田园味;大锅头,记乡愁……坐拥湖区风光的桓台县起凤镇,立足于自己特殊的地理风貌,在“优环境 防疫情 保健康”专项行动中,围绕“特色小镇”做文章,在增强居民幸福感的同时,融入了“乡愁文化”,打扫干净的是村居屋舍,滋育发酵的是田园乡愁。专项行动正用卫生、绿色、便捷,改变着全镇各村的面貌。
水清河宽 湖区换发新容颜
4月13日,起凤镇鱼四村一条河道内,四名村民正站在护坡上清理杂草,他们身旁的溜子上,从河内打捞上来的漂浮物已经堆成了一堆。“每天清理的杂草和杂物要用溜子装个四五趟,我们四人已在河里干了10多天,清理出了900余米的河道。”正在拔草的村民巩曰全说。
乌河从起南村穿行而过。一个多月前,村庄边缘地带的乌河沿岸,还随处可见垃圾、破瓦烂砖的“踪影”。而经过专项整治,垃圾、杂物均被清理干净,青绿的树苗、灌木,以及月季花开始在岸边“安家”。此外,辛泉村东分洪河的沿岸,挖土机正挥舞长臂进行河道拓宽作业,疏浚作业竣工后,这里将是水清河宽的另一种景象。
起凤镇河道众多,纵横相连,河道两旁芦苇丛生,形成了小镇的特色风光。但无论是村级还是镇级的河道,都有着一样的“病痛”:随着沿岸生活的居民越来越多,出行、盖房等原因让河道越来越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的增多以及养殖业的兴起,让水质和河道生态的“滑坡”。恢复河道生态,成为起凤镇此次环境整治行动的一个重点。
“河道生态恢复首先要‘内外两清’。即清理村内河道及沿岸垃圾、打捞水中漂浮物,清理护坡杂草;协调水利部门实施河道整治工程,清理村外河道淤泥,再挖深拓宽,将河岸的垃圾一并清运,恢复其本来面貌。”起凤镇建委副主任张海艳介绍,这样一来,河道宽了,水清了,河湾的“颜值”得到提升,泄洪能力也会明显增强。
同时,在两岸种植竹子、狗牙草、扶芳藤等根茎蔓延能力强的植物,进行绿化护坡,形成河边小隔离带,起到固堤保土和景观美化的作用。
因为水网密布,养鸭在本地的养殖业中自然占了重要比例。但这样一来,鸭子的排泄物、养殖户的养殖垃圾也都随之排入水中,污染了水质,也产生了难闻的臭味。对此,起凤镇将河道两岸50米内规定为禁养区,避免因近水养殖形成黑臭水体。同时严禁在近水区乱搭乱建养殖棚。
乡愁记忆 整治凸显田园味
3月中旬,乌南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魏春珉在带领村民进行卫生大扫除时,看到村民孙献庆的家门外,垒着一个“大锅头”。当时孙献庆说不符合要求就扒了吧,但魏春珉想了想,将这个有些年岁的“大锅头”留了下来。
“我就想着专门给它搭个架子,爬上凌霄花,到时候‘花下蒸馒头’,这不也是一景嘛。”魏春珉说,“咱们是农村,还是得有点农村的特色。”
如何在符合统一标准的情况下,保留或者打造自己的特色,是起凤镇不少村在专项行动中思索的课题。优化农村环境,不能简单的一刀切,而是标准里有细节。要干净,也要“农家味”,更要乡土情。
在打造自己的田园风格上,不少村都抓住了“乡愁”这个点来做文章。
“‘乡愁’其实就是随处可见的农村资源,就是‘农家味’。” 魏春珉告诉记者,乌南村是以宫夏路为中心,分成了东西两片,西片老房子多,没有进行整合,房前屋后的空地面积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照统一标准来,后续的管理工作难度就会加大。于是乌南村就因地制宜地打造了“农产品绿化带”,村里将房前屋后部分尚未有所用处的空闲土地,在纳入统一规划的情况下,交由村民自己打理,村里负责提供篱笆,划定边界。村民个人打理其间必须符合村里规定的卫生标准,服从耕种管理。这样一来,农作物与绿植互为“连理”,也使得村里保留了浓浓的田园味道。
起凤有种竹子的传统,因为觉得竹子文雅,并且与水相得益彰。但以前的种植未达成规模,在此次专项行动中,不少村都选择了大面积种植竹子,作为固土的屏障,也作为绿化景观,像夏六村的种竹面积就达到了1000平方米。
在起南村党支部书记魏锐祚看来,村里的“老物件”就是“乡愁”。
起南村的“缸文化”由来已久,甚至有“用缸垒墙”的特色。过去,用来储存粮食的大缸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大缸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在此次环境整治过程中,老物件派上了大用场。魏锐祚让大家把这些闲置的大缸、年岁久远的瓦罐坛盆等收集了起来,“村里正准备建立个民俗馆,让这些老物件去给后代子孙‘讲故事’,提醒他们不要忘了乡愁。”
每个人对“田园特色”都有不同的理解,魏春珉认为,徜徉在村庄里,不时能看到葡萄架、丝瓜架、辣椒地,能看到秸秆、树枝整整齐齐地扎捆着,成为乡居的一种点缀,这就是“田园农家”。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农村本来就有的资源,用农村的东西去点缀农村,这就是我们不能缺少的乡愁记忆。”
“清理生活垃圾4500余吨,清理乱搭乱建、柴草堆、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等16000余处,清理残垣断壁300余处。目前,起凤镇24个村已完成95%以上的整治任务。”起凤镇建委副主任张海艳说,各村都在因地制宜的打造湖区的田园特色,留住乡愁记忆。
华沟村运来新绿植,开始进行村内绿化。
辛泉村93岁的胥桂兰也是村里的志愿者,跟村民们一起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
鱼四村村民在河道护坡上清理杂草,清理出的杂草以及河面漂浮物,都会用溜子运走。
乌南村清理河道岸边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