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记者拿到了张光正一家六口的老照片。
文/图 记者 李波
“这张老照片里是我们一家六口,父亲名叫张光正,要是活着得110岁了。他13岁坐拉砖的马车来到这里,那些砖就是为了盖这座楼。”4月21日,张立荣老人告诉记者,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52年春节,刚刚出生的张立荣被母亲抱在怀里。
“当年,我父母还帮助过一位从这里越狱的共产党员。”张立荣的回忆,不但间接证明了百年建筑建造的时间,还勾起一段鲜为人知的越狱事件。
4月17日,张立荣(左)正在回忆自己的父母。
百年老建筑的看门人
今年69岁的张立荣一共姊妹八个,她在家行四。看到有关《张店百年老建筑要换“新身份”》的报道后,张立荣立即想起自己父亲特殊的身份,“我父亲张光正是这个建筑的看门人。”
张立荣告诉记者,父亲名张光正出生于桓台,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就把他送给一位姓张的老人抚养。“后来,张爷爷和老伴相继去世,我父亲无依无靠,就开始给有钱人干活。”
张光正给有钱人家干活的时候,就跟着那些人家的私塾先生偷偷学着识字写字。
“我父亲13岁那年,想要到周村去学生意。他那时候小,自己往周村走,走着走着就迷了路。”张立荣说,当时张光正就遇到了一位好心的马车老板,把他捎到了张店。“当时那位车老板拉了一车砖,就是来修这座楼的。”
如果张立荣的说法没错,那么当时应该是1922年,因为张光正1910年出生,当年虚岁13岁。“当时,我母亲跟我们讲这些事情的时候,都是按虚岁来计算的。”张立荣说。
“我父亲到了这里之后,就开始给人家干活。他从小就苦惯了,非常勤快,又是喂马,又是做饭的。没想到,还不小心给人家烧干了锅。”张立荣说,当时管理这座小楼的人叫张方庭(音),是济南人。他看张光正又勤快又老实,就留下他,做了这座楼房的看门人。
一起湮没无闻的越狱事件
“我听母亲说,在日军占领时期,日军从高青一带抓回好多民工,就关到这座楼里面,其中也有共产党,也有老百姓。”张立荣说,“几名共产党员就跟老百姓们说,一定要逃跑,要不然,还不知道会把你们送到什么地方去,不是挖煤,就是挖矿。”
后来张立荣他们才知道,在几名共产党员的谋划下,一天夜里,集中营里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越狱事件。当时张光正两口子正在睡觉,突然听到院子里传来几声“咚咚”的响声。
张光正一家当时就住在这个大院的北边,与集中营仅一墙之隔。张光正立即起身查看,原来是关押在日军战俘集中营的犯人,跳墙逃了出来。张光正和妻子耿玉英立即打开大门,让大家从自己家逃走了。
第二天一大早,日本兵就踹开门,冲进了张光正家里。床底下,桌子下,他们四处搜查。张光正两口子抱着刚刚出生不久的大女儿吓得面无人色,一个劲地说,“我们什么也不知道,一家子都睡着了,什么也没听见。”
“俺娘以前从来不敢说,后来才敢跟我们说出了实情。最吓人的就是,当时日本兵端着刺刀冲着俺爹一个劲比划。”张立荣说,日军在张光正家四处乱挑乱刺,不但把橱子都砸烂了,连抽屉也砸了。虽然日军把张光正家翻了个底朝天,但什么也没发现,最终只得悻悻而去。
为越狱者作证
集中营越狱事件,后来还有一段“续集”。当时成功越狱的一个人成了共产党的干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他无法把自己这段历史说清楚,因此遭受了很大压力。“大概在1967年前后,那名干部又找了回来,请我母亲耿玉英给他作证。我母亲说,的确是有这么一回事,很痛快地给他当了证明人。”
1987年,耿玉英去世,享年64岁。张立荣告诉记者,他们家已经没有人知道这名干部的名字了。“我大姐在世时还记得这些事,可惜当时我们也没有做任何记录,所以到现在也不知道当年父母到底给谁提供了帮助。”
张光正于1955年去世,享年45岁。自从13岁来到张店,他就在这里扎了根,一直给这座建筑看了30多年的大门。期间,张光正一家还做了点小买卖,除了卖点酱油醋,还卖过喂牲口的石槽。在日本人投降后的几年里,张光正一家就在这座建筑里,做起了大车店的生意,日子慢慢好过起来。
“我父亲人很善良,从小受苦,见不得人挨饿受冻。有年冬天,他看到一个要饭的没有棉袄穿,就脱下我母亲给他做的新棉袄送给人家。我母亲就烦气,说人家会把你的棉袄换馒头吃了。”张立荣说,果然那个乞丐就把张光正的棉袄换了馒头。“就算是这样,我父亲下次遇到这样的事,一样还会这样去做。”
4月21日,罗光洲在家中查阅当时的资料了。
集中营往事
4月21日,张店区文史专家罗光洲告诉记者,从1941年到1943年,这里关押收容了战俘劳工约有5000人。
如此看来,这起被淹没在历史中的越狱事件,就是这一时期发生的。
“之前,那里叫做祥记棉花栈,院子很大,西边这栋二层的建筑楼上楼下各13间。北房、南房和东房,原来是存棉花的大仓库,后来就成了关押战俘的牢房。”罗光洲告诉记者,当年院子四周的高墙上都安装了电网,越狱非常困难。
罗光洲证实,被关押的这些劳工成分复杂,有八路军指战员,有国民党军战俘,也有普通老百姓,但是能逃跑的却少之又少。例如,1942年春,日本宪兵队破获桓台县第二区、第五区的50余村地下党组织,抓捕300余名地下党员和联络员,部分领导骨干被杀害,其他人都被送到外地当了劳工。
罗光洲告诉记者,1943年底,党员朱文斌在垦利的日军扫荡中被俘,押到张店集中营的南屋、北屋、东屋几个仓库里,朱文斌所在的仓库关押了80多个人。据朱文斌回忆,他所在的仓库南墙三米多高的地方有一个小窗户,被铁棍封着,日夜都有电灯照明……集中营戒备森严,由此可见一斑。
张立荣告诉记者,现在她身体不好,看到之前的报道后,希望能把父母曾经做过的事情告诉大家,“我也想把父亲的这张照片捐出来,为这段历史做一个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