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淄博市淄川区西部山区,群山环抱中的昆仑镇马棚村。
村中一栋老屋上还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留下的标语。
马棚村中一座用废弃水泥电线杆做栏杆的小桥。
马棚村内代表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石拱桥和代表现代文明的汽车和谐共存。
3月28日,马棚村河道旁一株盛开的杏花让古老的村庄显得生机勃勃。
文/图 记者 王晓明 王兵 李波
“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康有为这首诗中“竟月香齿颊”的山珍,便是我们经常说的香椿芽。3月28日,一个普通的星期六,记者一行人原本想探访当年马棚村当年家喻户晓的邵大娘,没想到,误打误撞邂逅了一把刚刚萌发的香椿芽。
一棵香椿芽,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鲜嫩。
“邵大娘当年迎来送往,是一位非常活泛的人物。说起这个秘密交通站,全靠邵大娘一家人来鼎力维持。”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刘杰如今在马棚村算是一位“年轻人”,在他的记忆中,大名鼎鼎的马棚交通站有着说不尽的故事。“在战争年代,我们村中间的这条道路,是一条咽喉要道,来来往往经过的部队非常多,有很多著名的战斗在附近发生过。”
村民刘杰(左)接受记者采访。
邵大娘原名李云英,因为夫家姓邵,大家都称她为邵大娘。在淄西通道上,马棚交通站被称为“最坚固的堡垒”,当年无论日伪军多么猖獗,环境多么恶劣,这个交通站始终没有间断。
1938年3月下旬,由山东省委代理书记、四支队政委林浩,司令员洪涛和程绪润率领的四支队北梯队千余人从新泰进驻马棚村。4月上旬,该部又跟廖容标、姚仲明领导的黑铁山起义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一部会师。4月下旬,林浩在磁窑坞(磁村)主持召开了省委(扩大)会议。这就是山东抗战史上著名的“磁窑坞会师”。
1940年夏,中共淄川县委县政府迁至马棚村南边的山王庄一带,同时派八路军战士王宏瑜、刘士铁来到邵大娘李云英家,告诉她八路军要在这里建立交通站。邵大娘的丈夫去世后,她独自带着5个孩子生活,听到这个消息,她立刻就答应下来。
如今邵大娘的旧屋已经翻建一新——马棚交通站仍然矗立在道路一侧,虽然大门紧锁,但门口1980年磁村公社授予的“光荣之家”的牌匾仍在。
邵大娘家的旧址。(资料图片)
邵大娘家门上的光荣牌。
邵大娘的后人们已经离开了村庄,故居如今大门紧锁。
循着山路,记者一行人往著名的卧虎山走去,在路边的石墙上,忽然发现很多鲜嫩的椿芽。“这里怎么这么多香椿芽?”
2020年3月28日,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马棚村,随处可见、漫山遍野的香椿已经冒出了红红的嫩芽。
“我们这里最多的就是香椿树。”杨日辉是一名90后,他是马棚村的女婿,“我们马棚村四面环山,村中小河穿过,山势陡峭,很多民房都坐落于河岸边的石崖之上。这里昼夜温差大,土壤也与众不同,非常适宜香椿树的生长。我们村的河沟里、山崖上、道路旁、田地里,房前屋后,只要你想到的地方,到处都有香椿树生长。今天,你们来得非常巧,现在正是摘香椿最好的时候。”
一场新冠病毒肺炎,让很多人都成了宅男宅女,杨日辉早在两个月之前,就把目光投向了电商平台,提前为马棚的香椿芽销售做了未雨绸缪的谋划。“我们整个马棚村香椿芽鲜货的年产量是4000吨,除了传统销售渠道,现在我们已经在邮政微商城和拼多多上建起了新的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来降低疫情对椿芽销售的影响。”
“我们马棚除了销售椿芽鲜货,还要制作椿芽咸菜和椿芽酱,这样不但能留住椿芽的香味,还能尽可能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杨日辉的想法中,马棚村作为“中国椿芽第一村”不但要生产加工椿芽,还要成为一个椿芽体验的基地,“我们已经开始做体验式的餐饮和民宿,不但要让马棚村的这一把椿芽从地下交通站走上电商平台,还要利用体验式的旅游项目扩大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这把椿芽香远益清。”
3月28日,3位老人在明媚的春光中聊天。
村中的石碾依然在使用,上面还留有碾压花椒油时留下的痕迹。
一位村民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在河道上搭建了一座凉亭,方便乡亲们在此聊天娱乐。
3月28日,一名村民从村内石拱桥上走过。
村民们自制的小板凳。
3月28日,91岁的陈俊英老人坐在路边晒太阳。